【香港历史.郑宝鸿】铜锣湾叫“红香炉”?大坑点解有舞火龙?

撰文: 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我们今天暱称 “老铜”的铜锣湾,原来以前另有花名。掌故专家郑宝鸿今集分享,铜锣湾以前叫“红香炉”,连地图也会标示这个名称,到底名从何来呢?

红香炉的名字来源众说纷纭(“政策.正察”提供)

上回讲到,铜锣湾的“铜锣”其实是指过去圆形海湾、状似铜锣,因以为名。铜锣后来经历多次填海,成为今天维园、中央图书馆、皇仁书院的土地。

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立足过去在海旁的大坑天后古庙,继续与我们追忆铜锣湾的“前世今生”,原来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别名——“红香炉”。红香炉的名字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相传在海面发现一个红色的香炉,有指是漂浮,有指是在海面上,或者在海边发现。于是就将香炉搬到庙里。所以这座庙又叫做红香炉。
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 郑宝鸿
+10

天后庙也有古董红香炉

天后庙今天依然屹立在天后庙道,而且有一组清朝“古董”红香炉在古庙门外,上面刻著“灯笼洲天后古庙”(灯笼洲又是另一个别名,详见郑宝鸿谈“吉列岛”),供善信上香,还可让我们想像一下红香炉的传说。

这座天后庙昔日香火鼎盛,每逢新年、天后诞,全港岛的居民都会涌到天后庙。附近还有另一间香火鼎盛的庙字,就是在火龙径、浣纱街附近的莲花宫(观音庙)。

舞火龙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成为我们的集体回忆和文化遗产。(资料图片/黄伟民摄)

大坑舞火龙

郑宝鸿又谈到,大坑舞火龙的历史,源于当年铜锣湾一带是沼泽地带,卫生条件欠佳,“怕发生疫症,所以衍生了舞火龙的活动”。

如今铜锣湾固然焕然一新,但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成为我们的集体回忆和文化遗产。一年容易又中秋,政察.正察亦在此祝读者中秋节快乐!

▼天后古庙与大坑莲花宫位置▼

【本文获“政策.正察”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