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埔乡郊丰年节|本月两个周末举行 参加者体验乡村文化传统美食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沙头角谷埔村的李氏大宅,近日见证了新派西餐与传统客家菜肴的文化交汇,成为推广乡郊保育与本地农业的场所。由环境及生态局辖下乡郊保育办公室(乡郊办)主办的“和谐滋味:谷埔丰饶之旅”活动,日前于谷埔村顺利举行,参加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乡郊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

谷埔村是一条有300多年的客家村,荒废数十年后,至近年复育,乡郊办将于下两个周末(月18至19日及25至26日)举行“乡郊丰年节:谷埔‘声—色—味’之旅”,是谷埔首个结合乡村文化特色、音乐表演、艺术展览和传统美食的活动,让参加者深度游体验,增强公众对自然保育的意识,并促进城乡共融。

“和谐滋味:谷埔丰饶之旅”在过去的周末于沙头角谷埔村的李氏大宅举行。(倪清江摄)

蓝带厨师与客家村长在李氏大宅交汇

艺人黄翠如三妹、毕业于西班牙马德里蓝带厨艺学院的厨师黄丽茵亲身到后海湾、河上乡、荔枝窝及梅子林等地,搜罗新鲜的渔获与农产品后,结合西式烹饪技法,创作出多款新颖菜肴。同场,谷埔村李木星村长以祖传秘方烹调出正宗的客家菜,在对上周末(4及5日),二人在李氏大宅的饭桌上交汇,传递本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厨师黄丽茵(左)及谷埔村村长李木星(右)在李氏大宅宴客,黄丽茵以西式烹饪渔获与农产品,李村长则以烹调正宗客家菜。(活现香港提供图片)
+4

政府政策助力乡郊复育 湿田种植生态米、保留传统鱼塘运作

“和谐滋味:谷埔丰饶之旅”活动生动展现了乡郊办如何通过政策与乡郊保育资助计划,复育本地农田与渔业,并缔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例如,河上乡的传统湿田在资助计划的支持下,得以延续耕作,成功种植生态米与西洋菜等优质农产品。同时,后海湾鱼塘的养鱼户在资助下继续采用传统的晒塘与降水技术,除了为市民提供本地鲜鱼,亦为水鸟营造了理想栖息地,实现鱼、鸟、人共生画面。

荔枝窝复耕计划改善生境 复育延伸至梅子林

荔枝窝在乡郊办的支持下,进行了多年的复耕计划,令自然生境大幅改善,并为乡村注入新活力。透过以生态友善方式种植农产品与加工制品,荔枝窝成功创造品牌,为村民和农夫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推动复育工作的永续发展。这份复育成果更延伸至邻近的梅子林,透过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将游人从荔枝窝引导至梅子林,打造更丰富且深度的沉浸式乡郊体验。

黄丽茵在活动上表示,能够使用本地新鲜食材进行创作,是一种回归自然、尊重土地的体验,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亦完美契合她推广“由农场到餐桌”(farm-to-table)的理念,让在地食材的美好被更大程度地展现。

“乡郊丰年节”谷埔之旅未来两个周末举行

这次活动为“乡郊丰年节:谷埔‘声—色—味’之旅”的精彩前奏。乡郊办将于1月18至19日及25至26日,一连两个周末在沙头角谷埔村举行“乡郊丰年节”,艺术展览则持续至2月16日。“乡郊丰年节”是谷埔首个结合乡村文化特色、音乐表演、艺术展览和传统美食的活动,旨在为参加者提供崭新深度游体验,增强公众对自然保育的意识,并促进城乡共融。

活动详情及前往交通,可浏览官方网页:“乡郊丰年节:谷埔‘声—色—味’之旅”

谷埔村古老建筑群活化 村长:让年轻一代了解根源

谷埔村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蕴藏著浓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资助计划的支持下,谷埔村的红树林与芦苇丛等生态景观,以及部分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得以复育和活化,让游人可感受乡村的安静与纯朴氛围,认识到乡郊的独特魅力。

李木星村长分享,村内的环境经过保育与改善,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活化。他希望透过保护和传承这条村落的文化遗产,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珍惜他们的根源。

乡郊保育推动当地旅游 陈智远:与“无处不旅游”方向不谋而合

是次活动的合作机构“活现香港”共同创办人及CEO陈智远指出,乡郊保育与当地旅游的结合,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美景,更能透过多样化的活动,体验乡村文化的深度。例如在谷埔村,游客透过生态导赏、建筑物欣赏及文化互动,深入了解农村生活与传统智慧。这种将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及人文故事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展现了乡郊保育与旅游相辅相成的潜力,亦与政府发展“跳岛游”及“无处不旅游”这些方向不谋而合。

乡郊办: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增强大众支持乡郊保育

乡郊办则强调,通过资助与政策支持,村民得以活化当地资源并发展旅游服务。这不仅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亦让访客能够深度参与并理解乡村的多元价值,从而增强大众对乡郊保育的支持。未来透过更多创新的旅游形式,乡郊有望成为连系城市与自然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