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调查|观鸟会:同比跌8.6% 连续7年维持20万只 屯门区最多

撰文: 洪戬昊
出版:更新:

香港观鸟会今日(29日)公布“第九届全港麻雀普查”结果。普查于今年5月5日至18日展开,涵盖全港18区的六个土地用途,包括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康乐及休憩区、农业区、乡村地区,推算目前香港市区有共约22.2万只麻雀,数量较去年微跌8.6%,连续第7年保持20万只水平,显示本港麻雀数量近年趋于平稳。

+2

同比减少约两万只麻雀 聚居地沙田排第二

香港鹳鸟会安排逾250位义务普查员于早上时分,按已划分为86条约1公里的路线点算麻雀,从而计算每平方公里有多少只麻雀,再按比例推算出全港麻雀数目。按结果推算,全港市区约有22.2万只麻雀,较去年下跌约2万只,同比跌幅为8.6%。

全港18区中,最多麻雀聚集的地区为屯门区,区内每条路线平均约有90只,其次则为沙田区及深水埗区;若以土地用途划分,最多麻雀聚集依次序为住宅区、乡村区和康乐及休憩区。住宅区推算约有6.6万只麻雀,占全港近3成。

本港麻雀数量自2018年起,连续7年维持20至25万只水平,显示本港麻雀数量近年趋于平稳。但若以2016年30万只的数字作基数,2024年的数量却减少了近3成。香港鹳鸟会指,因受现时普查方法所限,麻雀数量减少原因未明,但旧区重建及更多新建摩天大楼或缩减合适麻雀的栖息空间,影响麻雀数量。

本港麻雀数量自2018年起,连续7年维持20至25万只水平。(观鸟会提供图片)

逾3成麻雀鸟巢位于排水口 隐蔽位置筑巢以保护幼鸟

除了点算麻雀,普查亦统计了麻雀鸟巢数量。麻雀会利用市区的人工构筑物繁殖,今年普查所记录的79个麻雀鸟巢中,有33%位于排水或排气口,15%在植被上,其次为大厦外墙(12%)、冷气机(11%)和屋簷(10%)。香港观鸟会助理教育经理余畅恒解释,因排水口及冷气机等较隐蔽位置可保护幼鸟,所以麻雀偏好于这些地点筑巢;对麻雀而言,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构筑物是重要的城市生境,为牠们提供栖息地及繁殖地。

倡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 共建雀鸟友善城市

今年普查是第5年将另外4种城市常见雀鸟纳入普查对象,包括珠颈斑鸠、鹊鸲、红耳鹎及红嘴蓝鹊。本年度鹊鸲和红耳鹎的数量录增幅,分别估算为2万只和6.5万只;而珠颈斑鸠和红嘴蓝鹊的数量微跌,分别估算为5.1万只和3,400只。

另外4种城市常见雀鸟纳入普查对象,本年度鹊鸲和红耳鹎的数量录增幅。(观鸟会提供图片)

整体而言,四种常见雀鸟在城市的数量趋于平稳。而珠颈斑鸠、鹊鸲及红嘴蓝鹊在康乐及休憩区的密度最高。香港鹳鸟会指,市区绿化空间是城市雀鸟的重要栖息地,当中树木果实和植物种子是牠们的食物来源之一。

香港观鸟会助理教育经理余畅恒建议政府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除了增加城市绿化、种植原生植物和树木,为野生雀鸟提供更多觅食和栖息空间之外,亦应同时避免和减低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让城市对雀鸟更友善。

余畅恒指,近年新建大厦的设计,有别于唐楼大厦有外墙凹凸、骑楼、通风槽位置,多数没有供雀鸟站立或筑巢的空间,因此愈多的摩天大楼及旧区重建项目,将减少适合鸟类筑巢的空间,亦有可能影响麻雀数量。而近年不少新式楼宇采用玻璃幕墙设计,除了不利于城市雀鸟栖息或筑巢,更会令鸟撞玻璃风险大增,长远不利城市生物多样性。

余畅恒建议政府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除了增加城市绿化、种植原生植物和树木,为野生雀鸟提供更多觅食和栖息空间之外,亦应同时避免和减低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让城市对雀鸟更友善。(香港观鸟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