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海滨重现翠华、沙嗲王经典霓虹灯招牌 冀保存港人集体回忆

撰文: 郑嘉惠
出版:更新:

中环海滨活动空间举行的《中环夏志》大型暑假节目将于8月举行,当中首度推出霓虹文化保育展览“香港霓虹-未完的结局”,重现沙嗲王、翠华等各种经典霓虹招牌。
此外,传统霓虹招牌制作师傅亦会主持工作坊、导赏团、讲座和展览,介绍制作霓虹招牌的工序,展示纯人手绘画的设计图和古董工具,当中更展出大型招牌字体的原始草图,更指曾有师傅因招牌安装丧命。

中环海滨活动空间首度推出霓虹文化保育展览“香港霓虹-未完的结局”。(郑嘉惠摄)
+4

展示百年历史工艺

负责保育计划的主办机构“霓虹交汇”陈倩雯表示,现场每个霓虹招牌皆是人手制造,灯管亦是靠师傅人手屈成,当中单是绘画草图已不简单:“一个大招牌大约有几层楼高,师傅有时要将画放喺大球场上摊开画。”

她又指,“屈管”和安装亦有难度,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师傅揾条命博,有人试过高空跌死。
“霓虹交汇”陈倩雯

每个霓虹招牌至少花5位数保育

陈倩雯说,第一件保育的霓虹招牌便是翠华的“通宵营业”。她形容,世界上通宵营业的店舖不多,故十分有香港特色;而另一个招牌,则是九龙城德昌鱼蛋粉,当中结合手写文字加上图案,更由商户亲自设计:“有个厨师,有碗面有啲鱼蛋,净系个图案最少都有六只色,好精细。”

至于“合兴火锅”的霓虹招牌,洽商保育至少花了三年时间。“火锅啲材料好丰富!仲有细细只沙嗲两只字喺度,代表咗潮州人真系好钟意沙嗲火锅。”此外,为人熟悉的“沙嗲王”招牌亦在其中。

陈指,他们请来80岁老师傅为作品修复和重制,每个霓虹招牌至少花5至6位数保育。

翠华拆下来的“通宵营业”,是主办方第一个保育的招牌。(郑嘉惠摄)

招牌文化蕴含华人盼望

“香港以前流行一句说话:信唔信我拆你招牌?”她指,传统中国人会想将生意一直流传,所以十分注重招牌,例如会花大钱做“金漆招牌”等。而当年并无灯箱和LED灯,于是霓虹招牌百花齐放。

不过,随年月过去,老商户挨不住重建、收购,于是霓虹招牌渐渐消失。她提到,有商户将招牌交给她保育时依依不舍:“我交个招牌俾你照顾喇。”令她相当感慨。

“一百万的夜景”因时代没落

霓虹招牌非香港独有,但香港地小人多,商户密密麻麻,招牌各出奇谋,造成奇景。她更透露,商户有个“不成文规矩”,就是互相不阻碍。

她表示,香港的霓虹招牌结合中国书法、西洋美学,形成国际对于香港街景的印象,例如大押招牌上的“福鼠吊金钱”,或者“鱼咬金”等吉利的图案,都蕴含了独特的文化,成为香港的独有经典。

不过,霓虹灯夜景已经不复往年,她认为是文化界的损失,冀今次展览可向公众讲解霓虹招牌的可贵之处和保育的重要性。

好多游客来香港旅游,都系想影一张咁有特色嘅街景照,甚至有国家叫呢个做“100万的夜景”,价值不菲。外国人都觉得好珍贵嘅嘢,香港人好似唔太在意。
陈倩雯
师傅们都有专属的个人化工具,连火牛都是古董,市面上无法找到。(郑嘉惠摄)

此外,会场中亦展示了一堆废气光管。陈倩雯直言:“我哋救唔到嘅光管,就会打烂晒掉咗。师傅好用心机做嘅管丶老一辈好珍惜嘅招牌,就会变成咁样,掉去堆填区。今次特意展示呢一堆无可挽救嘅废弃光管,俾大家反思文物失去保育,呢个文化嘅下场同结局。”

中环海滨活动空间踏入第六届的《中环夏志》暑假节目,以“城中野”为主题,由7月16日至9月18日举行约 30 项涵盖各种运动、艺术文化、音乐舞蹈和亲子活动。常驻节目包括“邓卓越装置艺术:“A Shoppin’ Baby”民族系列 56不倒B”、“海市荒漠”丶“潮艺乒乓”、“山系野营”、“海市荒漠”等,全部免费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