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及社会事件双重打击 青少年宁“躺平”应对负面情绪

撰文: 莫家文
出版:更新:

面对压力,“躺平”可耻但有用?基督教服务处今日公布一项青少年调查结果,发现有近三成受访青少年受社会事件及疫情双重打击,心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指数达到临界点至严重程度,部分人重复回忆事件出现沮丧、爆喊等负面情绪,有人向社工透露“好似有旧石压住个人沉入海,越挣扎越易受伤,倒不如唔好郁。”有社工建议社会及早办识有问题青少年,给予适当陪伴、聆听及关顾,协助他们走出困境。

稥港基督教服务处公布一项有关青少年的调查果,了解青少年面对疫情及社会事件的双重打击,心理创伤压力症候群的指数状况。(莫家文摄)

调查发现受疫情及社会事件打击 两成七出现PTSD症状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去年10月至今年3月进行一项创伤后成长研究计划调查,成功访问860名年龄介乎12至24岁的青少年,当中九成为学生,了解他们经历社会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过后的心理创伤,并以美国国家创伤压力症候群中心的量表作计算准则,结果发现有两成七受访者因单一事件或双重疫情及社会事件打击,引致较严重的PTSD症状,包括出现重复性的压力事件回忆,再度想起时感到非常沮丧,其次是出现害怕、恐惧、愤怒、罪恶感或羞愧等负面情绪。

调查又发现,有较严重PTSD症状的青少年,越会以回避方式面对其伤痛经验,但这种经验会令青少年更易陷入抑郁,但同时有六成五的较严重PTSD症状青少年,创伤后成长较为明显,年龄越大成熟度越高,越见到明显的创伤后心理成长。

“乐teen会”社工敖恺翎解释,促成青少年心理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包括社会提供情绪、资讯及资源支援,并且在个人心理方面懂得自我调节,接纳自己不快的心理状态,与负面情绪共存。她举例曾向寻求支援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包括以一个隐喻故事讲解心理压力,“好似有一个浮波喺海中,你拍得越大力,佢反弹得越大,有后生仔听完转化咗个演译,话压力好似一嚿石压住心口沉入海,你越越挣扎越易受伤,倒不如唔好郁。”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督导主任周志强建议,应及时识别在成长过程中有较严重PTSD症状的青少年,提供合适支援,包括积极在学校推行提升心理弹性的教育,而学校老师、社工及家长亦应一同营造对青少年友善的气氛,透过聆听缩减彼此分歧。

接纳自我负面情绪 重新调节心境出发

现年22岁的年轻妈妈Moon,前年诞下首胎男婴,但数月后即迎来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儿子年纪尚幼,加上居住的深水埗曾经有确诊个案而封区强检,令她不敢带同儿子外出,尽量减少出街,犹如家中困兽斗,儿子性格亦变得内向,“近排疫情好返少少,带佢出街,但佢听到货车行过路面的轰轰声会喊,见到陌生人又会扭计…...真系唔出街又辛苦,出街又惊(中招)。”她坦言会为外出及疫情变化显得焦虑,犹幸去年疫情最艰难的时期,防疫物资短缺,有义工上门派发口罩而令她大受感动,开始动手设计纸样,在区内买布剪裁数十个口罩,送赠区内清洁工或长者,为疫情下的弱势人士及自己打气。

19岁的王同学是一名DSE准考生,由于疫情关系,由去年底至今月新年期间,疫情停课一段颇长时间,当他今年2月复课准备应考时,发现跟不上学习进度,加上连串反修例社会事件令他陷入极度沮丧,结果在课堂上做不到一条模拟试题后,自行走入图书馆爆喊,最终获学校老师安慰,其后在寻求社工支援及校方协助后,逐步解开心结,今年考毕后终放下心头大石,甚至学懂自我安慰“虽然社会上有好mean(苛刻)同好功利的看法,认为读唔成书无出色,但我已经尽咗力,就算考唔上大学,我都可以由高级文凭读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