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夹心家庭照顾者难上加难:24小时on call都唔够分配时间
照顾者压力爆煲引发伦常惨剧屡见不鲜,政府支援服务零散,无法切合照顾者实际需要。有调查发现,超过过九成受访者支持成立家庭照顾者服务中心,有家庭主妇分享经验,指要同时照顾中风的父亲以及患有思觉失调的大女儿,所有压力只能在内心深处匿藏,无处释放,又对无法分配时间照顾好至亲感到内疚,有机构认为政府设立一间专属向家庭照顾者提供服务的中心,时间刻不容缓。
由十多个社福机构及民间团体组成的“照顾照顾者平台”,于上月28至今月8日期间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照顾者的现况及对成立照顾者服务中心的意见。调查共收到241份,当中近六成(59%)受访者为全职照顾者,其余四成一(41%)为双职照顾者,而近半照顾者的照顾对象多于一位。
调查显示,有五成(55%)受访者的照顾对象为儿童,年龄介乎3至12岁。有超过九成(98%)受访者表示支持设立专为所有家庭照顾者而设的照顾者服务中心。当中有七成(72%)希望照顾者服务中心能提供暂托服务,四成(42%)希望能举办喘息空间的活动,三成(37%)希望设同路人支援小组。
现时照顾三个女儿至少7年的全职照顾者阿银表示,社会上对照顾者角色认知不足,有些人更不会体谅其处境:“你话菲佣都会有1日假,但照顾者系24小时on call。就算话有得放假,都会心挂挂”。生活上的压力更令她无处释放,惟她认为:“照顾者无得放手,只可以keep going”。
情绪病亲人需要特别照顾
阿银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现时15岁,儿时确诊患上思觉失调,一些细微的事情便能触动她的情绪,需要阿银特别照顾。
日常生活中,大女儿和细女儿时常发生冲突,更会大打出手。阿银解释,因细女儿只有五岁,未能理解到什么是思觉失调,和大女儿玩耍时,不懂得避忌,以致两人易生龃龉。阿银声言在家亦无法放松,要长期关注两名女儿的相处情况,以免一发不可收拾。
阿银称每周要抽三日陪同大女儿覆诊,但有一件事却令她感到十分苦恼,就时覆诊期间其余两个女儿在家无人照顾。“边个可以帮我睇住两个女?独留儿童在家系犯罪㗎!”她临时找人照顾亦成难题,“如果好彩会揾到阿妈帮手,如果无,我都唔知点算”。
夹心照顾者陷两难局面
让阿银百上加斤的是,去年8月时,阿银的爸爸突然中风,只能长期卧床,须依赖妈妈照顾,但妈妈年事已早,独自照顾爸爸变得十分吃力,这使阿银需要抽空去照顾爸爸。“我当时会带埋啲小朋友去,去到就放佢哋喺一边,我就喂爸爸食饭同帮佢按摩。”
阿银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爸爸,变相成为夹心照顾者,感到十分无力。“照顾紧爸爸嘅时间,小朋友自己玩会撞到,整亲,但我又无办法同时兼顾”这些细微事件看似不重要,但却令她感到内疚:“我会想再好啲,觉得照顾佢哋唔够全面。一个系由细照顾到我大嘅爸爸,一个系我嘅小朋友,两个都想畀最好,但好难。”
疫下增加独留儿童在家风险
阿银认为,照顾者的存在对社会尤为重要,有助减轻政府在资源分配上的负担,惟政府欠缺对照顾者的支援,令她孤立无援,她在大女儿面前需要管理情绪,从不释放负面情绪,担心压力不断积存的情况下,情绪终有一日会爆煲,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平台建立互助网络,让照顾者意识到她们并不是孤军作战,重新建立社交圈子和释放压力。
育有两名子女的紫安9年前成为全职照顾者。她认为在疫情间照顾孩子更为吃力。“呢家大女上网堂,细仔要返学,时间分配就变得好尴尬。”她解释,疫下的上学方式不停变更,对此感到不满:“其实个(教育)政策有冇谂到呢个情况?政府会唔会提供一啲方案去支援呢?”
家庭照顾者:我哋系24小时on call
紫安曾想过使用坊间现存托儿服务,惟作为妈妈,她又对这些服务感到不放心。“因为唔知会揾啲咩人嚟照顾,呢家疫情当下,卫生又好重要,但对呢啲方面,好似又无乜监管”。她建议政府能在托儿服务设立更多的规定,如只供持相关资格的人成为暂托照顾者。
她同时提出过往政府对照顾者欠缺支援,而社会对照顾者的角色不太友善。“佢哋会觉得照顾者好得闲,去买下𩠌,做下家务就可以,但社会公众不会体谅。”然而大众却没有想过照顾者是一个24小时,全年无休的工作,更没有任何保障。“其实我哋有默默去付出,做嘅咪系成就你哋去成就社会”。
紫安希望政府应尽快设立照顾者服务中心。“其实照顾者压力比你想像中大,我都唔希望再见到伦常惨剧。真系随时爆煲无人知。”若中心能够成立,她认为首要是提供有质素的托儿服务,让照顾者能有透气的空间及建立一个同行者互相交流的平台。
“照顾照顾者平台”发言人麦运嫦指,家庭照顾者为无偿劳动人士,尤其夹心照顾者的压力更大,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即使用尽24小时亦无法满足需要,对未能好好分配时间感到内疚。“如果个重心落咗喺子女身上,就会觉得对父母唔够好,但同时又无能为力,呢啲都会令到佢哋压力大增”。
麦运嫦续指,照顾者的需求大,设立一间专属他们的中心刻不容缓,但政府未有考虑到这个群组的需要,建议在中心整合不同服务,就不同阶段的照顾者提供针对性援助,有助他们找寻合适资源减轻身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