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办建议将三个一级历史建筑列为法定古迹 旧大埔警署有份
古物古迹办事处建议将三个一级历史建筑列为法定古迹,包括西营盘般咸道官立小学、旧大埔警署及沙头角山咀村协天宫,古物咨询委员会于下周四(11日)开会时将讨论上述建议。
西营盘般咸道官立小学有80年历史,原址为拔萃男书室,孙中山于1883年11月来港时,曾在该校就读。1941年原址改建为罗富国师范学院,并于1962年至1971年间用作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舍。
般咸道官小主楼及前工人宿舍同时兴建,主楼楼高三层,另筑有地库,设计受现代流线型风格影响。正立面的中央筑有旋转楼梯及旗杆。两道约于1975年加建的外置走火楼梯属较明显的改动,但没有对主楼的建筑价值造成太大影响。大楼内的意大利批荡、木门、木/铁窗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荡作饰面的水泥阶砖、木地板及旋转 楼梯等皆为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构件和物料,且状况良好。位于主楼前方的花岗石喷泉,亦于1941年建成。至于前工人宿舍,设计平实,与主楼相融。而昔日位于地库的防空洞,见证了日本入侵的历史,在现存的历史建筑中亦属罕有。日占期间(1941至1945 年),校舍曾被用作日本宪兵总部。自2000年起,现址成为般咸道官立小学校舍,从落成至今仍作教育用途,小学校舍现时被纳入为孙中山史迹径。般咸道官立小学去年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
旧大埔警署位于大埔运头角里,1899年由时任辅政司骆克提议兴建,是新界首个警署建筑,已有122年历史。它是新界的警察总部及首座警署建筑,亦是英国接管新界时,举行升旗典礼的地方,见证了英国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的历史。该建筑的游廊及百叶窗,均为适应香港潮湿炎热的气候而设,是典型殖民时期的建筑特色。旧大埔警署采用实用主义建筑风格,主楼的壁炉、荷兰式山墙、楔形拱石及窗台口粉饰,经修饰的烟囱、铸铁制的雨水渠及组件等属西方建筑的装饰细节。旧大埔警署09年被确定为一级历史建筑,2015年活化成为“绿汇学苑”,推广永续生活。
而协天宫于2010年被确定为一级历史建筑,毗邻为福德学社小学,建于1894至1895年间,有126年历史,主要供奉关帝。寺庙于20世纪初曾改作福德私塾,而从庙中的重建碑记捐款资料可见,有大批来自新金山(澳大利亚墨尔本)、檀香山、老金山(美国三藩市)和其他国家的华侨名字,可见当时有不少村民远赴海外谋生,协天宫见证着19世纪后期沙头角一带的经济发展,甚具历史价值。1959 年起,山咀公立学校借用协天宫作办事处及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