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五周年】风力发电机、遮打工匠陈伯 伞运插画家重游占领区

撰文: 李智智
出版:更新:

五年前,警方在金钟夏悫道发射 87 枚催泪弹,触发为期 79 日的“雨伞运动”;五年后,港人再因反修订《逃犯条例》风波,示威冲突不休。伞运五周年,八十后插画家柯慧惠带同当年记录抗争场面的画作“重游旧地”,回顾金钟和旺角占领日子感触良多,包括“夏悫村”、自修室、图书馆和自制风力发电机,每幕画面仍历历在目。
虽然当年的运动被形容是“失败”,由抗争演变成“嘉年华”,但她认为是近代港人社会运动的“觉醒和学习期”,那些日子让港人反思抗争模式,打破社区冷漠,而今年的反修例运动中,港人吸取经验“愈战愈勇”,寻求更有效实质行动争取自由和民主,港人可以早日“毕业”。
摄影:赖雯心

五年前的“雨伞运动”,柯慧惠辞去设计师工作,“一番热血冲动”让她走到到金钟、铜锣湾、尖沙咀和旺角的占领区,以画笔纪录了其中逾40日的抗争画面。她形容,当年的角色如同记者,“当时不知道这样画面会否再来,每一个人和画面都是限定,一消即逝,有必要好好记录下来”。

插画家柯慧惠难忘5年前旺角占领区的“社区图书馆”。(赖雯心摄)

记者跟慧惠先来到旺角信和中心,她笑言以当年作画经验,旺角虽然龙蛇混杂,随时有打斗,较其他占领区更为不安,但亦有不少温暖人心场面。她深刻记得当年有占领者一手一脚以竹条、电灯柱、小巴站牌和帆布搭建“社区图书馆”,摆设书籍、漫画和杂志由各热心人士捐出,其中一个书架从大角咀富荣花园送来。她说,当年充斥㓥房和土地问题令港人无法喘息,占领者自行建成的公共空间作缓冲,“畀大家抖下气”。

慧惠形容,当年各区占领活动“五花八门”。占领者除了即席演讲,自制连侬墙和艺术品表达诉求外,她最难忘有人在旺角弥敦道建设“关帝庙”和圣法兰斯小圣堂,安慰同行者心灵,祈求上天保佑;另在金钟设置自修室,让学生一边抗争,一边温习,旁边有义工补习,又有人派发糖水、物资和抗争丝带,“现在根本无可能了,很快就会被人清场”。她认为,最疯狂的是,有年轻人为增强占领行动的“持久力”,即场研发风力发电机和单车发电机,“港人真是创意无限”。

慧惠笔下记录不少伞运小人物,其中她最深刻是在金钟为学生制作木台凳的陈伯,拉近银发族和年轻一代的距离。“陈伯当时好似大家嘅精神支柱,事事亲力亲为,他举办唔少活动支持年轻人,大家都睇佢头”。

八十后插画家柯慧惠认为港人抗争之路愈趋成熟。 (赖雯心摄)

谈及学生的抗争之路,慧惠认为现时“学生辛苦了很多”。她说,当时学生仍有心思读书,但现在学生不但自发办游行集会和制作文宣、亦要“冒被私了、被侵犯、被捕嘅风险走上前线,代价大了很多,现在变咗拚死抗争”。她又叹言,占领日子的画面“很美好”,“虽然灰心,但几乎无人会讲‘死’字”,但五年后的今日,一个个年轻人在社运因对政府和社会绝望而轻生,叫人痛心。

对于现时港人抗争前路,慧惠认为“有希望,有信心”。(赖雯心摄)

虽然占领日子画面温暖人心,但另一边厢亦有不少人批评运动演变成嘉年华,令运动失焦,消磨意志,毫无实质成果,更形容整场运动是“失败”。慧惠深感认同,她坦言亦与不少港人一样在伞运后对新闻和社会事件态度冷却,重回“揾食”现实。

不过她称,“当时是一个政治觉醒学习抗争的过程,在港人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现时的抗争正是汲取五年前的教训,蕴酿过后发芽,这场风波亦迫使港人变得成熟。除咗搞活动,更懂得用尽方式获得社会以至国际关注”。她想起在伞运清场前夕,有女子在连侬场写上“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亦有人写下“we will be back”,证明港人的争取民主和自由决心不受打击,“好似当好多人因为金钟连侬墙被清而感到难过时,现在连侬墙遍地开花”。对于现时示威冲突不断升级,她反问:“系边个造成今日结果,警方一日的催泪弹已经多过伞运整场运动施放数目,政府再三无正面回应诉求,如何叫人继续忍气吞声和理非?”

对于现时港人抗争前路,慧惠炯炯有神望着夏悫道说:“有希望,意识创造实相,一定要有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一定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