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山径自己修】60名义工亲手搬木材上山 打造手作步道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每逢假日,不少市区人都爱往山上跑,加上山野比赛愈办愈多,郊野公园山径使用量大大增加,不少山径路段损毁情况严重,同时正面对水土流失问题。有环保团体发起维修山径计划,招募60位义工,联手修复麦理浩径其中一段,务求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山径步道。

本港郊野公园前年录得游客数目逾1,300万人次,为避免人们过度使用山径,而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破坏,非牟利组织“绿惜地球”近日举办“共筑可持续远足山径 - 无痕山林教育计划 ”,他们于今年开始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向公众传递可持续山径概念,并找来共60位义工,提供一共四次的培训课程,包括事前的可持续山径概念讲座,以及实地维修山径,培训完成后有机会成为核心山径维修队义工,未来陆续在全港大小山径进行维修工作。

一众义工花上一整天,利用由渔护署提供经处理后的天然木材,亲手将木材搬上山径。(受访者提供)

上星期,一众义工到了邻近马鞍山的麦理浩径第四段,为其中约50米的路段进行修复工程。一众义工花上一整天,利用由渔护署提供经处理后的天然木材,亲手将木材搬上山径,在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徐铭谦指导下,进行修复山径工程,包括如何疏通山径水道、将已松散的山径再次修筑,以及填补山径崩塌部分等,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情况。

不过,木材阶梯的寿命只有大概4至5年,要持续发展,便需有人不断维修,绿惜地球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指,手作步道需要持续进行,“我们想义工变成修复山径的核心成员,日后待山径出现问题,义工便可以修复山径,或者协助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疏通水道等,减轻水土流失问题,纾缓冲蚀情况。”

冲蚀沟,是一种土壤冲蚀现象,土壤在经过强大洪流或雨水冲蚀下,泥土会受到破坏,可能会崩塌,从而凹陷形成许多宽而深的蚀沟。

在香港,令到山径崩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泥土因被大量雨水侵蚀而造成沟蚀形象,以致山径出现一个个坑道;二是人为因素,除了随著山径使用量日渐增加,泥土会因负荷过量变得松散、容易崩塌外,郑茹蕙指,还有另一个原因,“行山人士都不喜欢走沟蚀位,因为容易滑倒,所以他们会走上草被,避过坑位,久而久之会形成新的行山小径,小径愈行愈阔,于是令水土流失问题更严重。”

现时在郊野公园范围内,属于渔护署负责管辖及维修的远足行山径约有80条,总长度约500公里,主要包括四条长途远足径、郊游径、自然教育径及家乐径等等;而民政署亦有负责修葺部分山径。

郑茹蕙指,过去,有关部门多数以混凝土兴建或维修山径,不过近年来,有不少市民喜爱步行自然步道,不满山径以人造物料铺垫,而且以混凝土建筑工程期间会破坏环境,郑茹蕙指,如要山径可持续发展,手作步道是其中一个出路,“利用天然物料,如木头、石头等,重新打造阶梯,修复被冲蚀严重的路段。”她强调,手作步道的目并非以打造一条漂亮易行的步道予游人,而是利用天然材料,延缓山径水土流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