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保暖变慢煮】暖贴、暖水袋安全? 医生警告:容易低温灼伤
踏入12月,五花八门的暖身产品开始出动,暖蛋、暖贴、暖水袋、电热毡、发热背心、发热鞋垫,抵抗寒冷天气,不过要小心变成温水煮蛙,保暖变灼伤。有皮肤科医生表示,皮肤长时间与40至50度的发热产品接触,可引致“低温灼伤”,建议长者、小朋友及有皮肤病的市民都要小心使用。
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表示,市民在使用暖身产品时,须留意其温度及成分。他表示,人在冬天的反应会比较差,暖身产品慢慢发热,未必能即时发觉,若皮肤长时间紧贴40至50度的发热产品,已可导致“低温灼伤”,令皮肤干燥、发热、红肿,甚至生水泡。他强调灼伤未必需要好高温,视乎情况而定,而温度与灼伤的时间成反比,即温度越高,引致灼伤的时间便越短。
陈医生亦提醒市民要小心暖身产品中的成分,因为这些化学物质一来不干净,二来具腐蚀性,可直接灼伤皮肤。“见过有人将暖包放进口袋,不知道里面的物质渗漏出来,结果被这些化学物质灼伤皮肤。”
他建议市民在使用暖身产品前,要先看说明书,留意原产地、安全性、使用方法、发热时间等,使用时一察觉有异常,例如皮肤“拮拮哋”或发热,便应立即停止使用。他又表示,老人家及小朋友因为皮肤较薄及保护意识较低,故使用时更应加倍留心,而一些患有湿疹,或皮肤有伤口、发炎的人更不应使用暖包、暖贴等贴身保暖产品,因容易引致细菌感染及令情况加剧。
暖包、暖水袋、电子发热衣 各有安全隐患
冬天最多人使用的暖身产品有暖包、暖贴等,其成分包括铁粉、活性碳、蛭石和食盐,开封后,暖包内的铁粉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会发出热能,活性碳和蛭石具保水功能,食盐则可催化铁的氧化作用,令暖包持续释放热能。消委会曾建议,可黏贴的暖包不宜直接贴在皮肤或内衣内,应贴在外衣的内里位置。
另一传统保暖神器暖水袋,由于是直接注入热水,而水的温度往往高于75度,因此使用时更应加倍小心,万一爆破,便会直接灼伤皮肤。消委会建议注水时不要注入刚煮沸的水,不能注得太满,使用时亦尽量不要挤压,以免热水漏出。
现在市面上亦出现一些电子发热衣,衣服内置发热线,用家只需将USB连接便携式充电器(尿袋),衣服便会发热。不少电子发热衣亦声称电源接口使用绝缘防水处理,可用水清洗。但理工大学前机械工程学系工程师卢觉强跟《香港01》表示,将发热衣放入水中始终不太理想,因为洗得多可能会弄坏发热线,令发热线之间有裂缝,引致电线短路,严重者会烧坏电线,发生火警,建议用家不宜过度清洗发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