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金融业三新猷注入兴的动能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面对疫情后香港经济的不景气,有不少内地网民贬称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面对这些谣言,我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与有力的数字回应——李家超政府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连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打造更创新多元的金融市场,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近日有关部门便有多项措施,包括与北京市政府签订《深化京港金融业发展合作备忘录》、推进本地上市公司以无纸化方式通讯,及推进恶劣天气下维持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未来,我们应该加紧落实有关措施,超越新加坡重回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宝座。

来稿作者:刘健宇

京港金融合作加强本港国金地位

最近北京市和香港特区举行第五次京港合作会议,双方签署了多份合作备忘录。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香港将支持北京金融机构和企业,到香港发行绿色债券和获取绿色融资,扩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规模,拓展绿色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推动港交所与北京绿色交易所深化绿色金融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应用。

此外,两地亦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对方证交所申请上市,并将积极推动在港机构参与北京“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此外,两地亦将鼓励本地经批准且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到对方新设法人或分支机构等方式,布局展业。其实,“沪股通”与“深股通”落实,已令香港成为众多国际金融中心之中,唯一与中国内地有紧密联络的地方;当国家正大力发展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实可通过与北京的合作巩固自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积极支持国家规划,实现双赢。

活用智方便与监察易查阅公司通讯

在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排名(截至2023年9月底)中,香港仅次于中国上海、深圳与日本东京等地,位列亚洲第四。繁盛的股票市场亦有赖稳健的上市公司企业管治制度,其中上市公司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发出公司通讯便是其一。现时,相关同意机制(即明确同意或视作同意)下,上市公司必须先获得股东书面明确同意或视作同意后,方能透过在其网站上登载的方式向股东发布公司通讯;否则,该通知便须以印刷本传送,对于纸张的耗用极为重大。

财库局正进行公众咨询,计划让港交所移除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将可自行选择以电子方式发布公司通讯安排的默示同意机制;至于非上市公司则可在事先取得股东的单次明确同意,做到同样效果。上述措施用意俱属极好,唯一问题则是公司如何有效收取、更新股东电邮或电话号码,因为电邮与电话号码等电子渠道,也会面对垃圾讯息堆积、长期在外公干未能及时收取,或忘记密码等问题。

当局除了可考虑加入若干机制,让公司有积极责任收取、更新股东之电邮外,亦可在近日公司注册处推出“监察易”功能(即容许公司管理人监察其公司在公司注册处的文件存档纪录,和选订其他公司接收同类通知)下,加入“公司通讯中央资料平台”。“公司通讯中央资料平台”可让公司将其公司通讯上存至该平台,而股东则可通过个人“智方便”帐户与上述平台连结,借此“订阅”其公司的通讯,增加一个渠道收取通讯,借此提升企业管治。

加强电子投资渠道的教育与推广

自2018年以来,“恶劣天气”已导致香港市场11次停市,其中4次发生在2023年,停市维持了数小时至整个交易日不等——目前,恶劣天气下的市场运作安排与港府发布的台风、暴雨或“极端情况”警告的严重程度挂钩。2023年成立的“恶劣天气交易专责小组成员”便旨在根治“打风停市”的问题,专责小组成员包括香港交易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及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及不同业界持份者。

基于不同金融基础的营运者,已确认在恶劣天气期间如常运作(包括相关结算所的指定银行和交收银行将正常提供电子支票结算及电子转帐服务,港交所之交易、结算及交收和市场资料系统将均可通过缐上遥距接入),港交所遂计划在恶劣天气下,向所有投资者如常开放其证券和衍生品市场,包括沪深港通南向及北向服务、衍生品假日交易和盘后交易等。

其实,恶劣天气下市易的疑虑,多来自一些不谙电子投资渠道的持分者,或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较薄弱的营运者。为了促进他们尽早学会使用电子渠道,当局实可直接与业界合作,首先根据使用者习惯选定这些较少使用电子渠道的投资者,继而提供一笔过资助,让业界为他们提供一些工作坊。至于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较薄弱的营运者,当局亦可考虑提供一笔过资助,协助他们掌握其他投资渠道。

正如早前国家召开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会上强调须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领域。香港除了积极对接国家发展大局外,亦应尽快推出措施看齐其他外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次上述三项新猷,便为香港金融业注入兴的动能,值得社会各界支持。

作者刘健宇是香港青年联会会董、香港政策试验组创办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