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与运动公关对话:反思及展望香港的运动产业发展
近年香港健身风气成潮流,不只健身中心由原来的有时限营业发展至24小时营业,而且健身的运动项目与种类的发展渐趋多元化。近年香港有很多人当健身教练。上述情况与数十年前大相迳庭。健身运动给予社会大众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或观感:学业表现欠竞争力的青年就会投身健身界或相关的运动行业;而随著他们年龄增长及营商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前景存在隐忧,当中有些人会中途转投其他行业。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宜居活力之都,促进香港体育发展,继续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为了解健身行业与“运动产业化”的关系,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于本年十一月上旬访问香港健身界首位运动公关、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aasfp)董事邱益忠先生。他于过去几年在商界致力推动“运动产业化”,曾举办五届“运动产业化”高峰会,亦是青年创业军顾问团一员。
来稿作者:黄伟杰
邱先生形容香港运动的产业发展自2016年起有正面发展。就他所知,2011至2015年,香港的运动和健身场地大概维持至500至600间,未见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但自2016起,有关场地的数目稳步上升,直至2019年有950间,而及至2021年10月有1189间。当中,24小时健身场地的数目,由2018年全香港不足10间,上升至2021年10月的117间;直至本年(2023年)有关数目已超过200间。他形容数字升幅颇为夸张。当中有一个有趣现象是,有艺人后来任职运动员,亦有运动员再转任艺人。随著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很多运动员都会使用Facebook及Instagram等平台。近年不少公司考虑营商成本,有些公司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不会运用大笔预算招俫明星或顶级运动员,反而招俫运动网红(KOL)。
至于从业员方面,邱先生指出现时很多年青人都会喜欢当健身教练和运动教练。当中的原因包括:第一,在能力和兴趣方面,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读书,又或者喜欢担任文职工作;即使有些人具备大学学位资格,例如曾到美国等地升学,却会回流香港当运动教练。第二,在收入方面,新一代的教练(即90后甚至00后的青年)擅于运用社交媒体打造个人形象,比较容易吸纳几千至几万位粉丝,令到他们能推广个人形象,令生意谈判的事宜变得容易,让他们拥有不错的收入。他指出一名健身教练的基本月入为两万元到四万元不等,与一般工作相比算是不错。第三,在职业生涯方面,现时很多青年不喜欢在一间公司当员工,一方面是因为工作机会匮乏,另一方面是他们渴想拥有个人的自由时间,因此近年多了年青人取得教练牌照后便马上创业。
邱先生指出运动产业具其重要性,社会可反思如何进一步促进运动产业的发展。若计运动产业的服务,虽然它给予香港的每年收入只有约三十多亿至四十亿港元,相关金额难与金融业匹比,但它能舒缓其他行业所面对的压力,包括医疗行业。近年香港医疗行业人手短缺,运动行业的出现有助舒缓医疗界人手不足的问题。此外,运动产业也可辅助医疗产业的发展,例如运动治疗师、健身教练及瑜伽教练等可透过伤患或病患人士透过一些运动,让患者身体逐步康复。若要香港发展运动产业,他指政府、商界和总会等持分者之间固然要有更多合作,但政府可避免让业界产生一个观感,就是只有大公司才有机会和政府合作。虽然政府放寛了“M”品牌制度,但一家公司若没有几亿至几十亿的投资金额,很难具备实力去推动运动项目。
从与运动公关邱先生的对谈,以及笔者的观察及文献回顾,有以下发现。首先是产业化本身。第一,我们不应轻视运动产业。运动本身能作为人与人的桥梁,它算是世界通用的“载体”,具有穿透力,跨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运动产业化的真正目的,是藉运动文化的发扬,以制造经济及社会效益。例如运动产业化结合相关产品,当中涉及零售推销、运动场馆建筑、赞助、传媒、运动管理服务业及运动旅游等领域;同时能够为社会凝聚力量,促进大众的精神健康及身心发展。第二,政府应尽量自由市场推动运动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好好担当促进者的角色,好让商界及体育界的持份者共同合作,令运动产业能够在经济体系内发展。第三,政府应为从事运动产业的人士拟定持续进修与发展的阶梯,让运动从业员因应个人生涯的转变而作自我装备,以及更好地规划事业发展。举例来说,我们可让原本从事健身行业的教练,透过物理治疗、运动管理、教育学及其他类型的运动项目的持续进修,让他们对将来的事业发展更有信心。
其次是有关精英化及专业化。其实早在2021年,紫荆党政策研究院曾就香港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进行一个内部的小型研究,就香港体育人才建立和政府的角色进行分析。在体育人才裁培上,我们当时建议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体育人才库。另外,在社会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氛围下,我们可参照外地,引入更多帮助分析肌肉组织、选手状态等的科技。另在政府角色方面,我们当时建议政府可检视拨款资助的优先次序,参考澳大利亚、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的做法,除优先拨款资助曾在大型国际赛事取得佳绩的精英体育项目外,亦会考虑个别体育项目是否有机会在短、中、长期取得成果。透过运动专业化,一来有助带动群众的运动参与,提升运动普及化;二来培养更多专业运动教练,吸纳青年参与。运动专业化最终有助运动产业的发展。总括而言,运动产业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关乎政府及社会大众如何看香港的产业结构,以及是否重视运动产业的存在意义。
作者黄伟杰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