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来港移民为经济注入强心针 冀政策配套让人才留低打拼
特首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一如坊间所料抢人才继续成为焦点。李家超宣布今个月底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扩阔“高才通”大学名单,又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甚至将目光放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开放就业就学签证。种种措施开启抢人才窗口,但下一步还需多角度思考如何留人才。众所周知,香港正面临“人手荒”困境,只有移民人才愿意留在香港,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长远才能刺激经济增长,帮助本港实现经济转型。
来稿作者:简永哲
移民补本港劳动力缺口 舒缓人口老化
香港现时正面对人口高龄化的严峻挑战,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推算,至2039年长者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成多,中长期对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都带来压力。与此同时,整体劳动人口参与率持续下降,政府上一轮人力资源推算预计,2027年整体人力资源会供不应求,共缺约17万人;至2046年,劳动人口将降至358万。
除了长远想办法提升生育率之外,输入移民是当下纾缓人口老化及补充劳动人口最及时且有效的策略,因为移民的年龄中位数的确比本地人低。根据联合国2019 年全球移民年龄的分布统计,多达 75%移民年龄介乎 20 至 64 岁,属于劳动人口。在特区政府去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即“高才通”)后,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早前曾透露,获批者三分一为30岁以下,40岁以下约占七成,50岁以下占逾九成,显示最新来港移民中,劳动生力军占大多数。
高质素移民助经济转型 刺激经济增长
输入人才对带动经济有其必需性。根据美国早前发表的一篇《移民对经济及财政的影响》报告,指出移民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不可或缺,并有助国家避免犹如日本一样,因人口老化及劳动力萎缩而导致经济疲弱。其中高技术移民更可为当地注入人才,提升国家创新、创业及科技革新的能力。该结论放在香港同样适用,特区政府去年底推出一系列招揽外地人才措施,今年5月又大刀阔斧扩大“人才清单”,将涵盖专业由原来的13项增加至9个行业领域下的51项,当中包括发展及建造;环境技术服务;创新科技等专业,并即时应用在“优才计划”和“专才入境计划”中。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符合这份“人才清单”的来港人士,均是高素质及稀缺行业人才,绝对可以为香港创科等领域带来新思维、新动力,长远帮助实现经济转型。
此外,今年《施政报告》时隔8年重启投资移民,以吸引高净值人才来港,此举亦可增强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金融及相关专业服务界别的发展优势,并且透过这批优秀人才库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港经济发展,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留人才仍需更完善政策配套
说了这么多新增移民的好处,但若无有效方法抢人才、留人才,一切都是空谈。如何让移民数量稳定增加,长远帮助人才落地生根,而非仅仅视香港为中转站,都需要政府更多政策配套支持。纵观今次《施政报告》,在“高才通”方面变化不大,仅稍为扩充大学名单至184间。反映名单已涵盖大部分优势的国际名校,再从大学名单层面增加来港高才只是小修小补,无法产生大效应。
相对而言,政府可从争取获批人士尽快来港定居著手。根据政府数字,整体“输入人才计划”在今年9月底已吸引约16 万宗申请,当中超过10 万宗获批,但只有约6万人已抵港。虽然人数已超出政府去年订立每年至少输入3.5万名人才的目标,但仍需研究让人才留港诱因,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高才通、专才及优才计划等均可同时申请配偶和子女来港,政府需要解决他们最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和就学问题。例如在住房方面,为人才家庭提供房屋津贴,拨出部分土地用作人才公寓;在教育方面,帮助其子女更便利入读政府资助学校;拨出资源举办活动、论坛,让移民人才深入了解香港,增加归属感等。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在今时今日,全球发达经济体均面临生育率放缓的大背景下,增加移民人才就等于带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若非如此,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不会在过去几年争先推出政策吸引港人移民。香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在这场全球抢人才大战中不能落后大队,因此相关措施需更积极、更完善。本届政府的施政理念之一就是为香港开新篇,笔者真心希望,随著更多高质量移民来港,可为香港经济注入强心针,令东方之珠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优势,保持竞争力。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