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大湾区是本港保险业的蓝海
保险是香港一个核心产业,规模也相当大。根据数字,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一共有164家获授权的保险公司和1,722间持牌的保险代理机构。从业人员有接近8万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和超过2万4千名的持牌业务代表。然而,2021年本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只是轻微增加了0.06%到5,817亿港元。显然,这数字代表香港保险业务的渗透率已经相当高,如果要业务有突破性的发展会比较困难。
来稿作者:刘仲恒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保险业是金融体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在保持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日常运作的过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本港保险业要怎样才能“突围而出”、在业务上出现突破呢?在笔者看来,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遇,继续巩固和全力扩展作为区内保险枢纽和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是长远而正确的策略。但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带一路”倡议固然不可忽略,但对于本港保险业来说,“始于足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目光投向深圳河以北的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大片保险渗透率仍然相当低的土地,将是香港保险业的一片蓝海。
首先,大湾区有很多很适合保险业发展的客观有利因素。整个地区人口超过8千6百万,2021年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大概是11%。同时,大湾区有相当一部份居民的年均收入处于5万元至50万元人民币或以上的组别,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购买保险产品。而渗透率是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大湾区里,除了广州、深圳和香港这三个中心城市的保险渗透率较高以外,其他城市和乡镇的保险业务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不少地区的渗透率甚至连一成都不到。这显然就是一片“处女地”,或者是商业术语里的蓝海,这在保险渗透率方面巨大的差距,对于本港的保险公司来说,肯定散发著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另外,香港的保险公司也可以享受他们的品牌效应。不少大湾区居民认为来自香港的保险产品在价值方面有更高的吸引力,这包括更合理的保费、更理想的收益和更广泛的保障范围。这些居民同时也对本港或来自香港的国际保险公司,以及这些公司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有更高的信心。在商言商,如果顾客普遍不喜欢我们的产品,要打开市场会相当困难。但如果客户基本上把我们的产品视作首选的话,那么开拓市场的难度就会大为降低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内地保险顾客普遍更接受数字化的销售渠道。换言之,如果香港保险公司拓展大湾区市场,会迫使他们提升把业务数字化的速度。长远来说,这对业界是一个正面的刺激。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