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香港金融中心的下一步怎么走?科大菲律宾籍教授有处方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近日笔者与一位助理教授相谈,了解到他自哈佛结束博士后研究,获香港科技大学聘请2019年到本校从事气候政策研究。到香港后,适逢香港的社会危机和疫情冲击,不得不更加融入香港包括菲律宾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群体,竟由此发展出了对这个亚洲城市的归属感,并尝试将他的研究转为为香港谋建设。他最新的研究方向包括“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何在国际新局势、香港新形势环境下开启下一个时代”。他认为香港金融中心的角色地位可向著可再生能源方向开发金融产品和市场,面向包括中国在内、在新能源方向有深厚积累和浓郁兴趣的国家。

笔者认为他的研究内容对香港的战略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将他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方面的内容精简介绍于此。所使用的材料来自与他的对谈以及对他今年最新学术文章的归纳总结。

来稿作者:石磊

新能源是完整而复杂的产业链,从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到有关技术的开发者,到技术产品本身,再到新能源本身的交易等,都可以作为开发金融产品的基础,进而发展出系统而庞大的新能源交易平台。由于新能源电力与传统化石能源电力的诸多不同,其电力市场的要素也会更复杂,因此交易市场的构建也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和知识,也要求市场监管者具备相应的调控知识和技能。香港作为一个拥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智慧财产权保护体系、实行普通法的高度开放经济体,又背靠中国内地这一世界断崖式领先的新能源研发投入、设备制造、和新能源装机量的经济体,天然具备成为新能源产业链金融中心的优势要素。按道理,香港的决策者似乎应该早已发现这一机遇,相应的转变应该已经如火如荼。遗憾的是转变并没有发生。在该教授的调查中,他总结了如下阻碍:

1、香港的管治高度保守,包括对本地公营事业如电力市场的管治。香港的电力市场由两家公司完全垄断,它们的法律地位和运作模式均受香港政府有关法例全方位的监管。因此这两家公司的管理层没有采用新技术革新香港电力市场的内生动力,而面对外来者的推动,这两家公司也普遍没有兴趣,甚至会主动向特区政府表示如此做有诸多困难和不可预测的后果。

2、香港社会各界对新能源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不论是香港的金融投资领域,还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领域均是如此。香港的投资者没有推动香港往新能源要素交易市场发展的想法,也不了解如此做的价值。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研发界则将几乎所有时间用于课题-研发工作-成果发表的循环中,在他们眼中香港金融中心角色的下一步、新能源之于香港的价值等都不是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也发不出高品质的期刊文章。因此虽然不少研究人员对新能源的某些方面有领先世界的认识,但那也是片面和仅服务于学术发表的,并不能立即用于战略性的规划研究。

3、香港的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交易是否能有足够的获利空间表示怀疑。尤其是香港的金融机构普遍已有各自成熟的产品市场和盈利模式,加之2022年以来美元大幅加息,导致全球经济活动放缓,投资者普遍更趋于保守。在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交易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无从开启有关研究。

4、中国内地的相关想法和计划虽已有推动,但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并未成为市场焦点,也没有规模性地对外宣传和介绍。

因此,该教授认为,如果香港想要抓住这个机遇,令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建设

更上一层楼,那么就要考虑以下措施:

1、引入有关研究课题,以财政司等部门牵头,吸引中国内地、香港以及了解香港的金融、科研等界别人士开启有关前瞻性研究。

2、讨论规管香港电力市场企业的法例是否过时,是否客观存在遏制企业创新的负面诱因,以及如何修改法例以使之适应时代需要。

3、在以上工作有所成果时,开启更大规模的全社会交流讨论。

4、与国家部委、新能源产业和有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领先的地方政府以及大湾区紧密合作。香港可以争取成为有关项目的牵头方,以我为主,调研各地值得学习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案。

由此,香港的金融中心有望引领区域性甚至全球的新能源领域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不但能巩固发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角色地位,还能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等发挥协同效应。

在评估菲律宾教授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发现他的结论与我们对特区政府的长期批评立场一致,即香港政府和公共机构在保守主义的旗帜下避免变革和进取。诚然,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得益于其与内地市场的紧密连接以及中央政府对其进行规划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它从未需要担心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威胁。然而,香港是否有足够的资本继续保持现状呢?

尽管香港决策者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推进长期、大规模的“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建设等项目,但这并不能解决香港当前的经济问题。我们建议特区政府考虑该教授的建议,因为这些建议所需的投入要小得多。借此,我们也呼吁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以提高香港在全球绿色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作者石磊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