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公共事业加价机制之不平等条约
2022年快将完结,每逢年尾“元旦起加价”懒人包纷纷出现,代表生活使费又要增加了。疫情以来,不少行业陷入困境,很多公共事业要申请加价以弥补不断上升的营运成本,今年7月才加价的的士业,拟再加6元,坊间负评居多;相比之下,渡轮及巴士公司申请加价,市民似乎尚可接受,但要数加幅最疯狂的必然是两电,港灯及中电分别同比加价约45.6%及19.8%。食肆加价,你可另觅他选,巴士竞争对手众多,例如电车小巴及有自动票价调整机制“护身”的港铁,电费狂加你怎避呢?难道两害取其轻,由港岛搬往九龙吗?
来稿作者:简永哲
中电及港灯明年元旦起每度电电费分别平均增至154.4仙与197仙,按政府与两电的现行管制计划协议,2033年前的准许利润水平为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8%,而今次超乎想像的加价“申请”因属于该框架内,故毋须行政会议审批。两电近年除税后溢利以百亿计,疫情下电力公司可以继续有钱赚,除因准许回报率保障外,另一主因是电力公司的燃料价格变动是实报实销的,毋须经政府审批,并可及时转嫁予用户,这次加幅如此高,正正是燃料价格高企的后果。
坊间有人将巴士、渡轮公司与电力公司的加幅作比较,笔者认为是捉错用神,根本不可混为一谈。天星小轮2018年到2021年间累积亏损逾3,700万元,超越其总资产,要倚靠债务维持航线服务,但其加价申请仍要经审批,当局会考虑其财政状况、营运成本、公众接受程度等因素。巴士车费调整机制亦有很多限制,提出加价申请后,政府何时审批没有既定标准,例如九巴及龙运上次申请加价是2018年9月,结果龙运不获批,九巴等近3年后于去年4月才获批加价8.5%(经专营巴士豁免隧道费基金扣减后,实际加幅5.8%),这样导致票价出现滞后,而等候审批期间九巴需自行承担燃料价格变动的成本。
另外,两电是“独市”生意,巴士公司则完全不同,同业之间须投标经营路线外,竞争对手亦有很多,其中有政府做大股东的港铁,本身具备先天优势,坐拥大量非车费收入业务,其可加可减机制又确保每年票价调整幅度,而政府没为巴士公司回报率设任何保证水平。这种情况下,巴士公司无法确定基本的回报水平,变相造成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渡轮今次申请由现行1.8元加价至4.2元,据了解九巴及龙运是次申请加幅少于一成,大屿山巴士则申请加价一成。对基层市民而言,渡轮及巴士是重要交通工具,价格变动关乎民生,巴士公司亦聘请大量员工,单是九巴已有逾万名前线人员,而且今年也有加薪,政府应考虑完善专营巴士票价调整机制,设定审批时间上限,增加透明度,好让市民有个预算,亦令巴士公司能及早计算营运成本,以保持财政稳健。
笔者是无车人士,最常搭渡轮及巴士,无人希望加价,但在油价及各种成本上涨下,实难以避免,唯有寄望加价后两者有更多资源,提供更安全优质服务。至于电费加幅,大家都只能“硬食”,或者尽量在冬天少开暖炉,夏天不长开冷气吧!2022年的年度单字是“躺平”,笔者预测,明年一定非“悭”字莫属。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