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大数据分析:香港人如何看中共二十大?
中共二十大于10月16至22日在北京召开,广受本港各界关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发现,本港最关注中共二十大的为中西区、湾仔区和离岛区这三个区的市民。对中共二十大报告持正面态度的市民占21%,负面态度的市民则占13%。虽然有不少市民认为中共二十大将给本港带来新动力、新机遇,但亦有部分市民忧虑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特区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或会带来一定影响。特区政府应考虑进一步向市民做好有关中共二十大的宣传、解释和说明工作,既助市民把握二十大机遇,又助市民释除忧虑。
来稿作者:梁海明
笔者挖掘从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开幕当日至2022年10月25日这10天期间,香港各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网上讨论区等与中共二十大相关的中英文数据、讯息超过36,782条。其后,笔者通过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Model(BERT模型)和Sentiment Analysis Model(情绪分析模型)等人工智能模型,对上述时期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在本港十八个区的市民中,最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前十个区分别为:中西区、湾仔区、离岛区、九龙城区、大埔区、北区、沙田区、油尖旺区、黄大仙区、元朗区和南区。其中排名前三的中西区、湾仔区和离岛区关注的市民,是其它十五个区市民的总和,而最少市民关注中共二十大的三个区分别是屯门区(第十六位)、观塘区(第十七位)、葵青区(第十八位)。
由于香港最重要的政府总部、立法会等行政、立法机构,以及金融、商业中心区和部分豪宅区主要集中在前三位的中西区、湾仔区和离岛区,这无疑显示出香港政商界人士,以及中产市民及富裕市民更加关注中共二十大。
本港市民对中共二十大关注最高的时间是10月17日二十大开幕翌日,次高是10月22日闭幕当日。通过下图可预测,市民对中共二十大的关注度正逐步下降。
经过大数据分析,本港报道与中共二十大相关新闻数量最多的前十大传媒分别为:文汇报、大公报、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巴士的报、星岛日报、香港经济日报、香港商报、香港01、明报、头条日报。由此反映出,传统传媒较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更加多报道中共二十大的相关新闻。
对此,特区政府未来若要推动更多市民了解中共二十大相关内容,帮助市民把握当中的机遇,可能要针对上述研究发现,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更多基层市民了解中共二十大内容。
市民认为二十大能为香港带来新机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Sentiment Analysis Mode(情绪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本港市民对中共二十大表达正面态度的占21%,负面态度的为13%,表达中性态度的市民则占65%。
市民对中共二十大表达正面态度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中共二十大可为香港注入新动力,中国开放的大门愈来愈大,能为香港带来新机遇,为香港各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方向,香港更能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一国两制”这一最佳制度安排将长期坚持,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独特地位和优势。
通过人工智能情绪分析模型研究也发现,不少市民亦对中共二十大表达出忧虑情绪,譬如,有部分香港市民忧虑会爆发台海战争。又譬如,市民担忧内地未来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影响香港发展。
而最令市民忧虑的,则是与司法、法律领域相关。鉴于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之后,港区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先后出台。而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特区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令市民忧虑未来是否又会出现新法规、新制度,以及对市民是否会带来影响。
对此,相关涉港机构和特区政府或要考虑对二十大报告加以更多的解释、说明,以免市民产生不必要的忧虑情绪。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职机构或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