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进言广达|发展蓝色深度游 重为渔业注入新色彩
受疫情及本港防疫政策影响,出入境停顿下本地旅行社只能力推香港深度游,焦点都集中在边境游、山野游和几个本地新兴文化场所等。业界固然希望市民支持本地游,然而夏日炎炎绿色景点限制多,业界及市民大可开发“蓝色深度游”(即与水相关的生活及活动),在香港渔业中开发“新大洋”,长远为香港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作贡献。
来稿作者:黄进达
香港渔业早于香港开埠之前便已出现,现时在香港的本地产业中仍占重要地位,持续为香港提供稳定的活鱼供应。昔日香港渔港如香港仔、筲箕湾、大澳、长洲、青山湾、大埔、沙头角及西贡,到现在仍有浓厚的渔港风情,也是本地悠闲旅游的胜地,然而虽然海外将渔港改造成旅游胜地例子多不胜数,如跃动港岛南计划中发展香港仔鱼市场多年却只闻楼梯响。本地渔业因行业老化、受限于政策限制与及缺乏新人入行,行业传承困难重重,发展休闲渔业无疑对行业注入新气象。
渔港特色仍 渔业体验可作游学优闲
渔护署曾举办“香港渔民文化与海洋及地质资源导赏团”,让香港学生透过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渔业历史文化和发展、渔民文化及作业模式、南中国海海洋生态系统,西贡及新界东北水域之地理及地质特色等。教育业者、旅游业者其实可以沿其原意,与渔业一同设计本地游学体验产品,加大力度介绍本地渔业源起,佐以历史考察,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并安排含住宿的工作实习。这种安排更能与中学学制的“其他学习经历”(OLE)相结合。
另一方面,香港机管局的“渔业提升基金”早前协助渔民转型从事渔村深度游的项目,由渔民亲身导赏,让游客体验捕鱼工具(如绳钓、刺网)、渔业副产品制造过程(如虾膏、咸蛋黄、晒咸鱼等)、珍珠及鱼类养殖过程等等。新世代旅客重视体验文化,旅游业界可以联络本地渔业者,以体验产品为载体,设计团体进行的合法捕捞与煮食体验,能使旅程同时达到享受“生态人文”的游程体验。
加深青年认识 助渔业添新血
香港产业结构在过去一段时间非常单一,结构固化亦令青年人欠缺向上流动的机会。政府如能投入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发展,扩阔就业市场,推动香港经济转型,更能令香港青年提供更多不同的工种,发挥所长。渔业目前除面对政策壁垒,更大程度是行业技术追不上时代进步。
以往渔民的没有能力和信心引入新设备和技术,反观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先进的养殖系统由电脑操控。通过让更多年青人的服务学习与及交流,刺激渔业进步;同时让年青人开始认识渔业与香港的发展关系,开阔视野。如可为之,旅游业界正好乐作桥梁。
作者黄进达是经民联旅游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及全国青联委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