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香港新方向|让青年重燃希望、重拾愿景
我们怀念黄金时期的香港文化,不仅是想念那个充满经典的时代,更是想念那个敬业、务实、拼搏向上的年代。对于香港的青年人来说,黄金时代不在背后,乃在面前。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虽然社会面临种种问题,但是作为未来的主人,青年人注定要为这个城市书写下属于明日的经典。如何为青年人创造发展的空间,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来稿作者:香港新方向
新方向有以下四点建议,让香港青年重燃希望,重拾美好愿景,让我辈青年共建香港。
1、减轻青年居住压力,建设利于发挥所长、共同成长的青年空间
“住得细、住得贵”是香港市民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00年代香港政府曾一度停止开发新发展区,香港的土地供应不足和房屋紧缺的情况在近二十年尤为严峻,时下青年所面对的居住成本高企的情况,比其父母辈更为严重。
年轻人往往在开始投入工作后不想“啃老”,在生活和居住方面不想再依靠父母,也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然而居住成本高企对青年的选择造成很大的限制,香港更是如此。根据彭博社,香港连续11年排在住房可负担性的最后一名,2020年房价中位数为工资中位数的20.7倍,位列世界第一。
居住压力是香港青年的沉重负担。或有不少青年曾有创业的计划,或是想投身于自己有兴趣有热忱但未能即时获得丰厚经济回报的工作,却因为居住或置业成本的压力而最终放弃,居住成本高企某程度上压制了青年的健康发展。
不少国家和地区有鉴于此,会为青年提供青年公寓,给青年支付较市场水平更低的租金居住的机会,让青年有储蓄置业的空间。香港政府也在2011年推行“青年宿舍计划”,规定租金不能超过市值的6成,让尚未拥有物业和收入不超过一定上限的青年入住。此外,也有非牟利机构自行建造和运营面向青年的社会共享房屋,然而供应极为有限,根本不足以减轻青年居住成本的压力。政府计划推行7个青年宿舍项目,共3000多个宿位,但时至今日只有一个项目竣工(位于大埔的青协PH2),10年多的时间仅提供了78个宿位!
新方向曾建议香港政府必须积极有为,回收和发展新界荒废农地,打破土地短缺的僵局。一旦土地潜力被释放,在兴建公屋和居屋的同时,也可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青年房屋。
此外,我们认为,青年房屋的功能不应该局限在减轻青年的居住成本压力,而是要建立一个利于青年激荡交流、相互学习的空间,建立一个青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社区,更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成立青年生态圈,如文创生态圈、科创生态圈等,在社交网络、初创合作、社区建设、社会创新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2、推动产业多元化,让香港青年有发挥所长的机会
长期以来,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和固化是多年来香港青年感到无力的重要原因。
根据政府数据,在2019年,香港四大主要行业(1)金融服务、(2)旅游、(3)贸易及物流和(4)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占了就业人数45.3%,占了经济增值的55.1%。四大主要行业占了一半左右,相当集中。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发表2022年的财政预算案时也表示,“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年轻人未能一展抱负”,“具专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业收入,普遍显著低于具相近学历的较年长世代人士,显示经济结构提升的速度,不足以为青年人创造足够的优质职位”。
其中发展科创是重中之重。香港有多所优秀的大学和杰出的基础科研能力,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到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科创是香港突破产业单一,走向知识性经济转型和产业多元化的重要突破点。
香港多次错过发展科技的机会,让人惋惜,政府需要从过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要认识到香港若要发展优势产业,时刻都面临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如果在人才引入、政策配套等条件不及其他城市,人才和企业就业机会因此流失。在扶持和引进人才方面,不能再只停留于口号。香港有优良的教育体系,但是优秀的教育却仍难吸引人才,因为香港转化成创科成果的产业仍然有待发展。工作前景无保障,就业规模小,使得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往往另谋它路。而对于优秀人才,香港主要放宽科技人才入境工作的限制,并无其他额外的优惠。面对昂贵的生活成本,人才如何落脚发展成为瓶颈。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的教育水平很高,但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及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的“雇员技能”、“市场规模”、“商业活力”及“创新能力”排在十名以外,排名相对较低;当中“创新能力”只有63.4分,是香港得分最低的项目。
此外,对青年而言,宏观的产业政策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需要被“翻译”成对青年切身相关的专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政府需要让青年看到科创的前景,看到未来投身科创行业会大有作为,更需要与院校、企业、研究院等合作,为有志投身科创行业的高中生提供更多信息,包括未来国家以及大湾区会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尖端科技有哪些、相应的专业选择有哪些、产业汇聚地在哪里,企业龙头有哪些等等,也需要有更多的成功案例宣讲。
当然,产业规划不能只涵盖科创这一个领域,不能停留在“交功课式”的推动,而是要根据香港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产业政策,引入更多高增值产业,提供土地、税务优惠等政策配套,提高产业多元性和整体竞争力。例如韩国每年维持文化部的国家预算,占整体的1%以上,并成立内容产业振兴院负责统筹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投资及开拓海外市场,如今,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目前亦居全球第9大。政府如何在香港展示推动创意产业的决心,推动创意产业整体发展和跨部门合作,协调推动政策,大幅向外开拓市场。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发挥青年人创意,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发展所长的机会。
我们认为,政府需要摒弃市场至上、自由放任的管治思想,制定整全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蓝图,设立领导机构,加强各部门协作,统筹和促进政府、企业、院校、研究院等多方面合作,大力推动香港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多元化,让香港更有竞争力,也让香港青年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3、官员主动聆听青年的心声,重新连接,重建信任
根据民间智库青年办公室(MWYO)的调查,有青年认为现时政府与年轻人的沟通不足,缺乏诚意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例如一些地区青年活动委员会的社交平台专页多年也没有更新;也有青年表示在社会事件和新冠疫情之后,过往不少恒常的沟通渠道取消了,例如青年发展委员会举办的青年高峰论坛;就算有跟政府接触的渠道,效能也不高,且沟通过程单向,反映意见也得不到反馈,例如透过电邮反映意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回复,在闭门对话活动反映意见后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也没有解释为何意见不被采纳等等。
青年是香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持份者,绝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在反修例风波之后,青年群体普遍有强烈的失落感、无力感和疏离感,而这种气氛并不利于香港社会的建设。我们认为,未来的问责官员以及公务员队伍,在新冠疫情缓和之际,应该主动打破僵局,重启对话,重新连接,建立多种直接对话平台,聆听青年的心声和想法,并给予有诚意和及时的回应和反馈。尤其是在青年较感兴趣的议题,如关爱社会、青年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文物保育、动物权益、文化发展等,多吸收和采纳青年的建议。对话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让青年感受到真诚和诚意,不再被忽略甚至敌视,而是被聆听,被尊重,被理解。
此外,我们建议可以探索更多社会参与的方式,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引入参与式预算的参与机制,鼓励青年参与地区事务和社区建设。“参与式预算”一套从下往上的机制和过程,由市民直接参与讨论部分公共预算支出的用途或优先次序,确保社区兴建的设施符合社区需要,让当区居民就社区设施提出具建设性的建议以善用公帑。具体执行起来,可以分收集方案、举办展览和讨论、投选心水方案这几个步骤,最多人投选的建议会被推行,有关提案的执行进度会公开方便居民跟进。这种参与机制方式在内地、美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都有推行过,而香港仍只在实验阶段。民间智库MYWO青年办公室就曾在观塘彩福邨举办过参与式预算的试验计划,就屋邨活动和村内改善及维修保养工程收集建议。
除此之外,我们建议新一届政府可以邀请更多来自不同阶层的青年进入行政会议、问责官员、咨询机构等,打破市民过往“政治参与被少数既得利益者和其家庭成员所垄断”的刻板印象,虽然直接影响到的是少数,但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
4、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重振士气,强化本地粤语文化情感纽带
最后,我们建议在新冠疫情缓和之际,与熟悉本地青年文化的企业和机构合作,举办各项大型文娱活动,活动形式和主题要照顾到香港青年的兴趣,甚至一定程度往青年倾斜,例如动漫节、草地音乐节、大型国际赛事等,重振在反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后被双重打击的民心尤其是青年士气。
此外我们认为,长远来看政府需要在推动本地文化和粤语文化、增强区域文化辐射力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文化是对精神和心灵的滋养,如春风化雨而润物无声。本地文化和粤语文化是香港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香港的魅力所在,是在香港这片土地成长和生活的人们所引以为傲的文化印记,也是整个大湾区重要的文化和情感纽带之一,是可以跨越世代的、跨越地区的、甚至跨越政治光谱的。同一时间,我们更应该让香港市民认识到粤语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属整个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
我们建议政府与各企业和机构合作,举办香港电影展映、流行港乐展播、文化艺术交流会、香港历史摄影展等文艺活动,引领年轻一代认识城市历史,从昔日的经典中学习,触摸过往辉煌成就,同时填上新生代的创意,重铸属这座城市的豪情与希望。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未来旅游业的重新定位,都必须强化香港独特的文化优势。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做到这点,香港青年人必须同时认识中、西文化,并且具备国际视野。香港是个兼容并包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的文化向来是多元的,无论是源自本地的、深植在中华文化里的、还是外来的,都值得在此绽放,都值得在此拥有一席之地。
小结
青春总是充满无限可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为这座城市描绘美好的明天,是青年一代的使命。正如三十年来,《海阔天空》唱出了一代代青年人的心声:“多少次,迎著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这样不屈的生命力永远激荡人心,也激励著年轻一代写出属他们自己的、震撼心灵的篇章,创造属这个时代的新经典。
香港新方向的成员包括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等。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重燃希望,重拾美好愿景,我辈青年共建香港”。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