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香港新方向|关于香港当前疫情防控的六项建议
本港疫情大爆发,2月27日报告新增26,026宗确诊,过去24小时,已经有83名病人离世,年龄由19岁至100岁。
疫情不只是一串数字,它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父母、子女、家人和朋友。如果把数字还原为具体的个人,那么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来稿作者:香港新方向
网上流传影片显示,有医院已经不胜负荷,病人要席地而睡,医护人员保护不足,也出现大面积感染的情况。等候入院的病人数目仍然在急速飊升,惟染疫和须检疫的医护亦不断增加,在日后有可能连危急病人也无法救治,只能为濒死病人抢救。
同期,大量的确诊者滞留在社区。根据最新政策,自测阳性人士在向政府通报自测结果以后,只能在无助地在家中自行隔离,迟迟得不到物资和医疗支援。同住的家人,除了自我隔离以外,也没有办法得到任何协助,全家只能接受会被传染的结果。
抗疫究竟是否已陷入绝境?究竟还有什么办法,能尽量控制疫情继续恶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实施全民居家办公,将社交接触压缩至最低程度
目前香港的儿童和长者的接种率仍然很低。截至2月26日,3至11岁儿童的第一针接种率只有29.4%, 换言之有超过36万3至11岁儿童仍处于完全没受疫苗保护,第二针的接种率更只有1.45%。60岁以上的长者中有约48万人也是处于这“全裸抗疫”状态, 即一针疫苗也没有接种。这两个“全裸群体”算起来总共有约85万人,占整体人口超过一成,接种率远比20到59岁的成年人要低(20到59岁的成年人接种率为第一针94.14%,第二针85.72%)。特首在2月22日的记者会中提到目标是在4月内,将居住在院舍的长者和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都提高到90%,至今距离这个目标仍有相当长的距离。同时,公立医院不胜负荷,而内地援建的方舱医院仍在兴建中。因此,我们认为收紧社交距离,减慢疫情传播速度,为疫苗接种和治疗设备建设争取更多的时间,是时下抗疫的关键。
在现有的限聚令和疫苗通行证安排之下,在公众场合因亲友聚会的社交活动已大大减少,但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仍人头涌涌。政府多次呼吁企业实施居家办公,不少企业已有响应,但仍有相当多的公司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工作,不少打工仔尽管担心在上班路途中感染,为了饭碗和生计,只好继续挤地铁巴士。
要进一步限制社交距离,减慢疫情传播速度,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措施。我们建议政府推行全民居家办公安排,期间除了抗疫相关和维持社会基本运作的必需行业以外,其他行业一律实行居家办公,将社交接触压缩至最低程度。
当然,总有部分行业由于无法实行居家办公而需要暂停营业,不少是在这一轮疫情期间努力挣扎求存的中小企业。我们建议政府扩大防疫抗疫基金的覆盖范围,为这部分企业提供补贴和支援,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同样,在实行全民居家办公期间,不少市民也会面临“手停口停”的困境。对不能居家办公的从业人员来说,不外出工作很有可能就意味著被迫放无薪假期,我们建议政府也为这个群体提供适切和及时的支援。
与此同时,政府也要为那些维持社会和市民生活基本运作的行业提供支持,例如为这些企业和团体提供足够的快速检测包,让每个从业者上班前先做快速测试,自测阳性的人士居家抗疫,避免病毒扩散。
在全港居家办公的基础上,我们建议餐厅全面禁堂食,只能维持外卖服务。期间政府需要为维持社会基本运作而又缺乏用餐场地的人员提供支持,例如开放部分体育馆、学校作为用餐场所,使用前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做好用餐桌椅的间隔。
全民居家办公不等同于全港停摆。现代科技让不少行业居家办公成为可能,全民居家办公是如今既能压低感染速度,而同时又能维持社会不陷入停摆状态的唯一选择。
二、加强围封强检力度,对确诊率高的大厦进行封闭管理,截断病毒跨区传播
现在政府推行的检测办法中,执行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应数“围封强检”。除了下楼进行检测外,居民不可离开被围封的大厦或屋苑,直至完成强检。进行围封强检主要依据的是污水系统的检察指标。环保署、渠物署和香港大学团队采用定点抽样及非定点采样的方式不停监测及检测香港的污水样本。样本病毒含量高,达到政府制定的标准时,政府则将对该大厦或屋苑进行围封强检。
第五波疫情严重,检测需求严重超出负荷,政府最近修订了围封强检机制。根据最新的修订,当同一大厦有两个单位在很短时间内受感染,才进行大厦围封;政府亦不再进行强制核酸检测,而改为派发快速测试套装,由居民自行进行快速测试。虽然政府通告会持续针对风险高的楼宇进行围封强检行动,并计划涵盖更多楼宇,但事实上围封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诸多根据现有标准需要围封的大厦,并未见政府进行围封。
我们建议政府调配人手、加强围封强检的力度。我们建议政府监察围封大厦的感染情况,当某大厦或屋苑显示确诊率高、超过指定的标准时(比如确诊人数占全大厦居住人数的10%,此处需遵从专家建议),政府应就该大厦或屋苑进行封闭管理7天,居民需原地居家隔离,不可外出,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保障。
更重要的是为该大厦或屋苑的居民每日进行病毒检测,由专人对该大厦或屋苑进行管理,汇总每日情况。对确诊的住户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测,同时持续监测记录阴性的住户。在封闭管理最后一天,对所有居民进行采样核酸检测,全部阴性之后才可解除封闭管理。
三、做好自测阳性居家隔离安排,为自测阳性的市民提供足够的、迅速的支援
香港其实不缺具备公德心和自觉性的市民。不少市民在快速自测阳性之后,也想尽量避免进一步在社区传播病毒。但在家等待期间,生活所需仍需要解决。在政府过往的围封强检行动期间,也会提供食物等生活必需物资,然而自测阳性、在家等候的市民却显得倍加无助,很多只能依靠“亲友送物资挂门口”。但在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亲友即使有心支援,也面临跨区跋涉的染疫风险。同时,不少自测阳性的市民已经有新冠的症状,需要药物缓解症状,也需要如体温计、血氧计等设备监测身体状况,更需要清晰的抗疫指引,在无法入院期间尽可能展开自救,避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而误判病情,酿成悲剧。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快而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例如在一天之内)准确找出确诊市民,方能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援。我们建议,将卫生署传染病公众平台与18区民政事务处进行系统关联,当确诊人士在网上作出登记后,便根据地址将个人信息分流至相对应的各区民政事务处,并由民政事务处的抗疫分队根据不同街区/屋苑进行对接,由专人/专组持续跟进该片区的物资需求和配给——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方能落实到位。此外,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的明确指示下,特区政府必须积极善用民政地区网络和社区组织,确保信息统筹和物资运送的稳定及时,最大程度缓解轻症市民的焦虑无助,让他们愿意配合居家隔离,舒缓公共医疗的沉重压力。
除了食品和治疗物资的需求以外,不少自测阳性的市民对“中招”毫无心理准备,也缺乏对新冠肺炎的理解,在家等候期间出现不同病症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建议学习新加坡等地区,派发居家抗疫手册,为居家抗疫的市民提供及时的指引。
自2月16日开始,自测阳性的市民也可以预约新冠指定诊所寻求诊断和治疗,但至今指定诊所只有9间,服务时间也远远不够(09:00-13:00;14:00-17:00),不少市民反映诊所电话长期打不通。即使医管局有计划在3月7日将指定诊所加至17间,也未能达到平均每区一间的水平。在疫情持续蔓延的现状下,我们建议继续增加指定诊所的数量和服务时间,增加接送专车的接载量和频次,同时动员更多的私家医生、中医师、药剂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为居家抗疫的患者提供视频或电话援助,让居家隔离的患者也能得到适切的治疗和帮助。
四、居家抗疫者禁足,防止进一步社区扩散
目前,自测阳性的市民在自我呈报之后,就自行进行居家隔离。我们相信在物资和医疗资源得到及时供给的情况下,大部分居家抗疫的市民都能自觉地不外出,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然而,也难免会有个别市民心存侥幸执意外出,增加社区的感染风险。我们建议政府要有相应的措施,例如第一天提供居家抗疫物资的同时,为居家抗疫人士提供电子手环,减低居家抗疫的市民与社区的接触和从而引起的病毒进一步扩散。同时通过民政地区网络持续跟进个案,例如开设分区居家抗疫通讯群组,发放最新抗疫信息,解决食物药品需求,定时共享实时位置等。在明确居家隔离的权利及义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争拗与矛盾。
五、全民派发快速测试包,应测尽测,应报尽报
政府目前已采购了大量的新冠快速检测包,特首也在2月22日的记者会表示,会在三月份推行全民核酸检测,并第一轮的全民核酸检测之后发放新冠快速检测包给市民每日自测。
全民检测在此刻是否仍是有效抗疫措施,我们姑且先放下不谈。既然政府已采购大量的新冠快速检测包,为何不在此刻就做一轮全民自测呢?
现在市面上的正规快检包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有不错的真阳率(敏感度)及真阴率(特异性),虽然其整体正确率依然比核酸检测低,但好处是可以在家自我检测,检测过程中不会造成社交接触和感染,而且可以很快获得检测结果。至于如何最大程度用好自测信息,可以参照18区分区呈报的思路。例如要求不同地区、不同屋苑的居民在各自指定的时段内进行自测并在网上呈报,同时设定系统触发机制,当某区域短时间内自测阳性超过一定数量,就迅速进行围封强检。相比起现有的污水监测,当能更快速有效地找出大量阳性患者。
因此,我们建议全民派发新冠快速检测包进行全民自测,扩大快速检测的范围。把高概率高感染风险的人士率先锁定出来,并有效区隔,减低高风险人群与社区交集的机会,从而降低疫情的传播速度。全民自测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政府可以为全体市民,尤其是有外出需要的市民,提供足够的快速测试包,定期的持续进行快速测试,当市民在社区被感染后及时居家隔离抗疫,切断社区的传播链条。
六、生命至上:理顺检疫中心和方舱的收治和放行安排,让较高风险的患者入住隔离设施
我们一直倡议在发现新冠患者之后,隔离设施要做到应收尽收,彻底切断社区感染的链条。但在目前资源短缺、隔离设施不足以收容所有确诊者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自我呈报系统中设定参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自动制定优次顺序,根据病情进入不同级别的隔离和治疗场所: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如露宿者、居住在㓥房的市民)的轻症无症状患者进入普通隔离设施,轻微症状的进入方舱医院,重症的入院。
同时,不少接受隔离和治疗的市民反映,目前放行流程繁复,即使已经康复,出营仍遥遥无期,出现“想进的进不去,想出的出不来”的困局,对本就极度紧缺的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每一天的怠慢,都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为代价。我们促请政府快速理顺收治和放行安排,加速流转,让紧缺的资源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市民身上。
结语
大敌当前,岂可一泻千里,不战而败?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不可以再决策迟缓,进退失据。作为负责任的管治者,必须尽力拯救每一条生命,方能对得起国家的支持,对得起前线的医护人员,对得起民众。
作者香港新方向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医生、校长、大学教授、教师、社工、心理学家、记者、导演、资讯达人、会计师、银行家、企业家等。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