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珊|就港铁将军澳线事故提出三项建议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日前,港铁就5月22日的将军澳线事故提交报告,并公布跟进行动。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回应报告,指港铁必须“走在问题出现之前”,要提升系统安全系数并加强整体韧性。笔者认同且建议港铁采用更耐用的物料作系统设备,引入AI 协助排查系统问题;提升紧急应变能力,加强地区合作;并因地制宜,制定突发事态下的水路接驳方案,减低市民通勤不便,因应政府协助地区治理。

跳掣事故引起物料选用思考
过海路段或需考虑增设逃生通道

当日事故邻近鲗鱼涌站海底隧道防洪闸。由于该路段的架空电缆线夹安装位置不甚理想,且缺少部分有助固定的辅助带,故过长的跨接线下垂至列车顶部,与其摩擦产生火花导致跳掣。

对此,港铁称已即时加固将军澳线同类架空电缆的类似跨接线,并检查其他铁路线防洪闸路段附近类似的架空电缆配置。公司将提升相关特殊跨接线配置设计、引入额外维修保养指引、推动使用创新科技协助故障排查和复修工作等。

笔者欢迎港铁采用更耐用物料制造的辅助带,建议考虑以钢材替代胶材,增强带身抗蚀性,使其更耐高温和低温,降低维修成本并延长生命周期。同时,赞同将铁路系统数字化,方便工作人员在故障发生时快速比对模型找出成因,亦鼓励引入AI帮助提升监测效率。

此外,当日有消息称,一班列车在过海途中停驶,乘客需经由路轨疏散到安全地方。笔者担忧且呼吁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过海路段的逃生门是否能正常使用,并在关键地点考虑加建行人逃生通道,减低隧道事故造成的影响。

港铁须加强应急能力
社区人士可参与针对性演习

将军澳线事故当日,全线停驶逾5小时,不少乘客在车站外等候接驳巴士至入夜,一度出现混乱。就笔者当日的观察来看,即时交通资讯在市民之间传递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工作人员缺乏公放设备。地铁站平时就人声嘈杂,逢大量乘客滞留乃至影响周边居民通行,则更为喧闹,难以仅凭人声维持秩序及讲解最新交通情况。

而且,当日港铁派出的人手也不够,即便有警方及多位区内议员帮手,亦未能完全做好引导工作。乘客不清楚接驳巴士落客点、找不到队尾、兼队等问题时有发生,所幸在场工作者都坚守岗位直到列车服务恢复,将军澳线受影响的居民最终通过不同方式返回家中。

笔者认为,加强应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训练很重要,包括建立应变团队及增加人手,提升通讯设备,定期进行演练等。对此,港铁回应,今后将定期举行有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演习,与政府部门、公众人士协同参与其中。

作为西贡区议员及环保北关爱队队长,笔者欢迎且乐见港铁未来的演习,亦呼吁相关人士积极参与,一齐装备应对事故的经验及执行能力,减低类似情况发生时对乘客造成的影响。

增强突发事态水陆接驳
提升过海巴士及渡轮服务

将军澳线未能提供过海服务时,乘客需绕较长途到东铁线、荃湾线和东涌线过海。港铁因应此情况,表示会考虑增加免费接驳巴士来往港岛东与将军澳线康城站,并增加调景岭站等主要车站的免费接驳巴士标示及改善排队安排。

笔者认同上述行动,并想指出渡轮服务亦在疏导乘客方面具有潜力。当日事故发生时,正值交通繁忙时间,大批市民被迫等候巴士或步行前往目的地。运营北角至观塘航线的富裕小轮特登延长服务1小时,并加开航次,帮助不少市民返工或回家。

据了解,过海铁路繁忙时间,双向运载力或者客量,每小时可超过十万,更可达到约十三万。假使单凭接驳巴士运送滞留乘客,未免加剧过海隧道的塞车问题;若能通过渡轮服务分担突发事态下的载运压力,相信将提升乘客体验,更快疏散人群。

香港公共交通服务一向以高效、可靠著称,将军澳线事故却反映个中“绝对有改善空间”。笔者建议运输署、港铁及其他有关部门就数据探讨未来优化方向,以期为可能受影响的乘客提供适切支援。

作者方国珊是西贡区议员、西贡区议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席、环保北关爱队队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