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公营收费改革惠癌病人 为公私营协作创造良机
来稿作者:吴乐文
今年3月,局长带领医务卫生局,推出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医管局有条件进一步扩大药物安全网,通过封顶药物费用,减轻危重病人的经济负担。笔者既是医药行业人士 ,亦是四期肺癌的病人,对医卫局局长及参与改革的团队,表示由衷感谢和致敬。
回想2022年12月,我因开车时肩膀与手臂连接位置剧痛,进行身体检查,被诊断出第四期肺癌时,简直晴天霹雳。幸而肿瘤是属于预后最好的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癌指数在服药后持续下跌,至今进展良好,病情趋向稳定。这段期间基督教信仰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治疗过程既使我明白到ALK标靶药物的功效,也对相关医疗开支带来的经济负担有切身体会,因而启发了我成立肺癌病人关注组,为广大病友提供更多支援。
局长的改革,解决了一些公营系统的问题,实现了我多年来心愿,亦为公私营协作、从根本解决癌病人药物问题创造良机。医管局数据显示,约有50,000名重症病人自费购药。这次改革设定了每人每年1万元公营医疗费用封顶额度,控制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公营医疗系统的效率。但考虑到改革中的医疗费用减免,主要针对低收入病人,当局应把握这次改革机会,推动与私营医疗机构合作,以分流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特别是重症病药物,以及慢性病筛查方面。
近日我看到癌症病人药物资助的单张,当中介绍了某药厂与社福机构今年起推出最新的药物慈善资助计划。令我想起政府近年推出了“1+”新药审批机制,只要取得一个主要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即可申请在港注册;机制生效以来,为相关病人带来治疗的新希望。然而,有报导亦已指出,机制仅针对创新药物,对于已在港注册,后续被发现可治疗其他种类癌症“新药”,却不能用此机制加速申请重新注册。笔者建议当局优化机制,并可与私人药厂沟通,研究将更多药物纳入安全网,透过医管局的药物名册,病人可用相宜价钱使用这些新药,将每月动辄数万元药费大幅降至可负担水平。特别是推动将更多中国内地研发的抗癌药物引进香港,并放宽申请条件,让中产阶层的重病患者也能受惠。
想当年,我是因机缘巧合下进行身体检查,才意外诊断出第四期肺癌。许多癌症初期都无明显病征,往往在发现时已是末期。然而,技术日新月异,例如肺癌,目前已可透过如低剂量电脑断层扫描(LDCT),进行更有效的筛检,降低发展至末期的风险。当局未来应结合私营机构的力量,资助更多鼓励合资格市民,到私营医疗机构进行筛查,病情进入末期才发现,需要昂贵药物的支出。
要使公营医疗系统更具持续性,不能忽视私人医疗机构的力量。当局一方面应持续推动新药审批批改革,以使病人可选用更有效、更可负担的药物;另一方面,可推动更多资助的筛查计划,特别是针对高危群组,及早发现、早治疗,使市民有小病能早发现,大病亦能避免致贫,从根本上减轻公营医疗系统压力。
作者吴乐文是肺癌病人关注组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