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迈向共融体育——完善残奥级别鉴定的香港路径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钟惠文

记得去年香港残奥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勇夺三金四银一铜,不仅为港争光,更展现了这座城市对多元价值的坚持。然而,当我们为这些成就喝采时,也应思考如何让这股动力持续——特别是在先天残疾人口减少、运动员新老交替的现实下,香港需要更系统地发掘和培育残奥人才。其中,建立专业的“级别鉴定”(Classification)体系,正是推动残疾运动长远发展的关键一环。

公平竞技建基科学 香港面对发展瓶颈

残奥会最动人之处,在于它通过严谨的级别鉴定,让不同障碍程度的运动员能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竞技。这套系统根据肢体功能、视觉或智力障碍等标准,将不同伤残类别的运动员分组比赛,既保障了赛事公正性,也让每位选手的努力得到合理回报。可以说,没有科学的鉴定制度,就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残奥精神。

虽然香港的残疾运动近年取得长足进步,但级别鉴定工作仍面临诸多制约。专业人才不足是首要难题,由于本地缺乏国际认证的鉴定专家,运动员往往需要远赴海外接受评估,不仅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更影响训练规划。此外,社会对级别鉴定的认识尚浅,许多潜在运动员和其家庭因不了解这套系统而却步,无形中限制了选材范围。更根本的是,现行政策对鉴定体系的支持力度,与残奥运动的发展需求仍存在落差,这种结构性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著手解决。

建构可持续支援体系 体育共融发展

要突破当前困境,香港可以发挥国际化优势,与国际残奥委员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专家交流与本地培训,逐步建立专业的鉴定团队。同时,应善用本港高等教育资源,在医学院和体育学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兼具医学知识和运动科学背景的专才。在社会层面,可以通过运动员亲身示范和公众教育活动,让更多人理解级别鉴定的重要性,从而扩大参与基础。这些措施需要政府、学界和体育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形成持久的推动力。

残奥运动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奖牌数量。它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不同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展现潜能。当香港致力发展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时,完善的级别鉴定系统将是实现共融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不仅能为残疾运动员创造更公平的竞技环境,更能向世界展示香港作为多元包容城市的价值追求。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资源投入这项基础建设,让残奥精神在这片土地持续发光发热。

作者钟惠文博士是物理治疗师、中国香港残疾人奥委会首席级别鉴定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