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加强支援 肯定残疾运动员的付出
继巴黎奥运后,港队在刚过去的巴黎残疾人奥运同样奖牌大丰收,分别在硬地滚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取得三金、四银、一铜共八面奖牌,超越过去两届残奥的成绩,令人鼓舞。本港残奥选手接连站上颁奖台,意义不仅为港争光,更重要的是可鼓励社会上其他残疾人士勇敢走出社会,而每名健儿背后的励志故事,也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勉励港人在面对逆境时,也要抱著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批一直在默默耕耘的体坛精英,值得社会更多的尊重和重视,并给予持续的支援。
来稿作者:郑泳舜
笔者近年透过参与体院的工作,与不少运动员建立紧密的联系,于过去两、三年就特别见证著一些残疾运动员的成长和进步,深知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不比健全运动儿少。今届残奥赛事中,有不少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是替香港夺得首金的硬地滚球代表龙子健站在残奥颁奖台尽情振臂欢呼的时刻。
龙子健自幼患有痉挛,发音有困难,小学时获学校挑选参与硬地滚球比赛,先后于2004年、2008年及2016年踏足残奥舞台,并于2017年成为全港首批全职残疾运动员之一,经过数次冲击残奥,终于一圆奖牌梦,可谓苦尽甘来,亦印证即使身体有残障,也可在运动赛场中展现非凡成就。
我接触过一些市民,知道他们也有透过直播观看其比赛实况,虽然他们与龙子健素昧平生,过去也未必有太多注视他的比赛,但跟他们谈起龙子健如何“大逆转”晋级,最终为港队夺得今届残奥首金,很多也十分感触,甚至眼眨泪光,可见残疾运动员的感染力不比一般运动员为低。
另一令人心情激动的画面,是出征今届残奥赛事的最年轻港将吴卓恩,在女子SB6级100米蛙泳摘铜,成为香港历来最年轻残奥奖牌得主。卓恩患有轻度侏儒症,自三岁开始习泳,父母当时希望她透过游泳来提升身体机能,想不到女儿最终谈上专业训练之途,并在奥运赛场取得成就。卓恩在赛后感言中道出:“别人游泳划手一下,我要划手两下”,可见残疾运动员要取得成绩,需要较健全运动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政府约在六年前开始投放更多资源支援残疾人精英运动员,获体院资助的残疾运动员一直递增,像龙子健一样转为全职运动员,数目已翻倍,达到近60人,占体院整体全职运动员人数约十分之一。随著残奥健儿创下佳绩,不少市民也关心他们的福祉,近年政府其实已不断投放资源,加强对包括残疾运动员在内的精英运动资助,再配合运动科学和医学的支援,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让运动员可以专心作赛。
市民对今届残奥赛事的关注,正是反映对残疾运动员的认同和支持,希望政府也可积极考虑检视目前机制,调整各级残疾精英运动员的资助水平,并且透过鼓励与商界协作,为他们带多资源。
就像连续两届残奥于男子羽毛球WH2级单打赛事夺牌的陈浩源,曾提到自己当上全职运动员后,虽然资助水平不及以前,但却可以专心备战残奥,反映残疾运动员只要遇上合适环境,即可发光发热,社会应透过不同方式支持有潜质的残疾运动员参赛,不要让他们错过站上国际体育舞台的机会。
残疾运动员创下佳绩,也传递另一重要讯息,就是残疾人士也可以积极参与运动。过去,我在社区接触过不少残疾人士,他们也会以为自己身体有缺陷,就不能做运动,甚至减少外出,但其实他们与健全人一样,也可以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特别是随著现今运动项目变得多样化,许多新兴运动也适合残疾人士参与。政府应承著残奥的气氛,在社区增设不同计划和资助,鼓励残疾人士多做运动,强身健体。
当然,若要方便残疾人士多做运动,还要解决场地不足的老问题。笔者也理解到,现时为残疾人士而设的体育场地相当缺乏,而不少可供残疾参与的运动,在场地配置或设备提供方面都需要作出特别安排,而体院作为残疾精英运动员的主要培训基地,空间亦渐见不足,很多时需要与健全运动员共用设施。笔者希望当局可以考虑物色地点,为残疾运动员增设一个训练专馆,这既可纾缓体院空间不足的问题,也让残疾人运动在香港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