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2025中国如何行稳致远: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白中石、梅姜

就大国关系而言,“治理关系”和“处理关系”是不同的。世界大国中,中国宜率先跳出关系处理的思维框架,领先开启关系治理的高级实践,获取内政、外交的比较优势。在特朗普二次执政后,我需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总结治理模型,进而采取针对性地举措,实现有效治理与特朗普政府间关系、把握大国博弈主动权。

把握现实:特朗普并未实现“三权合一”

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宣誓就任成为美国总统时,社会舆论场中不少人称其为“政治素人”,认为他“没经验”、“好对付”。2025年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国内舆论环境氛围中则透露出一丝焦虑,认为这个人“任性”、“不确定性强”、“难对付”。一前一后两种群体认知都与现实存在偏差。客观情况是,2017年的特朗普本来也没那么弱,2025年的特朗普其实也没那么强。

国内外有不少人都认为,特朗普是一段时间以来,甚至是美国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总统,称其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实现了“三权合一”,理由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内一家独大,共和党在参众两院势头也盛,最高法院中的大法官不少都是特朗普任命的。然而特朗普与共和党最多属于相互成全,他实际上无法引领共和党;共和党在参众两院的席位是动态变化的,民主党作为“民主灯塔”,既没有“油尽灯枯”,更不是“省油的灯”,只是特朗普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正热,威风一点也在常理中。至于最高法院,特朗普任命的法官对其来说不意味绝对安全——蓬佩奥曾是他任命的国务卿,彭斯曾是他的副总统,结果也难免不欢而散。被认为是特朗普“死忠”或“盟友”的人,与其分道扬镳的案例挺多,甚至反目成仇的也不是没有,专业群体可以对此梳理分析,总结事实和规律,这项工作有实用价值。

看事情要抓本质。美国的“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设计,与一般认为的“正义”关系不大。美国建国立国的先驱者在做出这一设计时,的确抱有促进“民主”的初衷,但从实践来看,“三权分立”成为一种保护党争的机制和工具。它被包装的很漂亮、解读的很好听,让民众以为这种分立是在保护群众。把握底层逻辑凡事就会清晰:只要两党党争还在,“三权”就合不起来。在不久的将来,特朗普的“三权合一”就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美国政治冷笑话,我们边走边看。

关注“关系治理”这一老概念、新课题

如果把关系治理理解为“怎么搞好关系”,那它就是处理关系、而非治理关系,这就是个老概念。但如果站在关系视角去解决资源分配的矛盾,那它就是治理关系、而非处理关系,这就是个不断更新的大课题。此时的“关系”是广义的。比如在机制层面,陌生人间谈不上关系好坏,但红绿灯会帮助他们分配交通资源,让他们在交通方面关系和谐;交通管理和执法部门也为他们提供安全资源,促使他们在安全方面关系稳定。再如平台层面,围绕自然资源石油,需要机构去建立和维持开发者、分配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国内就有“两桶油”、国际也有欧佩克、欧佩克+的泛石油组织。中美关系的变化,也与两国利益资源分配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上升至国家层面,关系治理涉及面广,包括有效治理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内,中美两国、海峡两岸、行业企业间、官员和群众,甚至人的个体之间,都需纳入治理体系,可谓纷繁庞杂。要把弥漫充斥于人类社会的无数种、无限个关系都处理好,关键是总结出适用全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模型、治理范式。

推动各类关系实现回归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有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思考,宋代《五灯会元》中就有相关表述。它更多被解读为人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产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变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回归(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也可以是中国治理宏观、微观层面,无数种、无限个关系的通用模型与范式。

纵观古今中外,个体、群体之间的关系,几无例外地遵循这三个发展阶段。人们感觉不是如此,是因大多数关系会止步于第二阶段,也就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出现动荡直至消亡,根本无法进入第三阶段。例如,宏观层面,新朝、新政权建立时,民众总体上至少还是有所期待,不然也建不起来。但一段时间后,群体认知发生变化,动荡进而产生,比如美国总统大选,或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微观层面,情侣结识之时满眼爱恋、结婚生活之后画像更迭。不同在于,微观关系比宏观关系更易进入第三阶段,实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后进而稳定下来。但宏观层面,能够真的做好关系治理,进入第三阶段的国家只是少数。当今世界、现在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是唯一可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例外”。我们需要通过强化治理推动各类关系实现“回归”,平稳进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阶段。

强化关系治理的四个具体建议

要让关系治理的模型与范式发挥作用,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用理论去观察和解释现象,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关系格局;二是用理论去设计和部署工作,帮助我们构建一些关系格局。但不管怎么用,最终都要落到小切口上,以具体的机制、平台、项目作为载体。围绕助力强化关系治理,笔者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对内要沉住气,雷打不动去做对的事。伴随时间推移,百姓对一些事情的认知产生变化是客观规律,即便政府在做对的事,这种变化也会产生,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关注的不是杜绝变化产生,而是将变化引向对的方向,最终实现认知回归。比如,我们有力反击美国的关税攻击、尽力维护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反腐但一直有个别人还在腐,对这些事的不同声音和消极看法,可能都会在大群体中产生并蔓延。此时切忌朝令夕改、慌忙失据,而宜用坚如磐石的精神与科学实用的手段,把对的事做下去、做彻底、做出结果,推动大群体认知实现“回归”、进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阶段,实现领导集体与被领导群体之间关系的长久稳定。

第二,对外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动守成大国对中国的认知、与中国的关系进入第三阶段。美国和部分国家是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利益资源分配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守成”是联结它们共同针对中国的底层逻辑,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人种肤色只是外衣,这部分国家针对中国的一致性并非无懈可击。分化它们就要把它们装进不同的政策篮子里,这对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种参考,重点宜梳理一下现行外交政策中是否存在关公战秦琼的情况。比如我们不可能让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回到大唐,因为那个时候压根没有美国,但对日本来说却是另一回事。伴随形势演进,不宜将日本永久钉在“美国跟班”的耻辱柱上,而可适时更新策略机制。驻日美军在过去、现在都是中国家门口的绊脚石,但在未来却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国霸权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对内、对外都要展示实力。对外方面,实力不够硬逞强、藏不住了硬要藏,都是战略错误。藏不住了硬要藏,反倒更会激起相关国家警惕、给予敌对势力口实。对内展示实力是个说起来旧、但做起来新的课题。国内一直有人反对向内展示实力,认为这会浪费资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少阅兵、多扶贫”。这种看法把阅兵和扶贫两件本不矛盾的事情强行对立,表面看来“阅兵花了扶贫的钱”确实挺具煽动性,但实际上抓好扶贫在根本上是个机制课题,是造血而非输血问题。更深层次来说,扶贫本身也是一种展示实力,因为展示实力的本质就是展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找到提升国内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力新抓手。

第四,组建中国气候治理集团。特朗普政府在气候治理方面开倒车,这对中国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会。气候治理不只关乎正义,它背后是技术、资本、国际话语权等真金白银。美国不做我们继续做,而且要充分把握时机、加速扩大优势。未来大国围绕气候治理的竞争焦点,将逐步集中在谁去引导和维护围绕气候资源所产生的各方关系上。例如,伴随时代演进和技术进步,南极大陆不会一直游离大国博弈体系之外,中国方面由谁出面引领各个团体进军南极比较合适?军队身份敏感特殊;大群体对工矿、建筑、物流等企业的认知,先天带有“污染”而非“治理”倾向,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推动组建“中国气候治理集团”,承担开发特殊特定区域、开展气候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气候相关标准、参与国际气候资本活动、引导国际气候舆论等一揽子职责,参与国内、国际围绕气候资源所产生的各类关系的治理工作,可以为增强国家硬实力、深化国家软实力打开新窗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势所趋、且大势已成。虽然谁也无法真的阻挡历史进程,但总有人会试图通过阻止谋取私利。拜登在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永远不会超过美国”,可能特朗普在未来也会像他一样宣布点这个、表示点那个吧。不必在意。有人站在沙滩宣布自己拥有大海,他又能把多少海水搬运回家呢。中国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实现民族复兴,让老百姓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在大争之世勇立潮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学工学硕士,现职机械工程师;另一作者笔名梅姜,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从事国际新闻工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