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丽|虐待动物接二连三 法律教育双管齐下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发生多宗怀疑残酷虐待动物事件,不少受害动物身上都有明显伤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窝口一只失踪花猫伏尸在平台天井,身上有多处不寻常伤痕;长沙湾某商场有两只年幼唐狗伏尸平台,身上均染有血渍。接二连三发生的个案令人发指,笔者担忧造成不良风气,引起他人模仿,令情况蔓延。

于2022年,政府官员曾称提出修订《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草案,但迟迟却未落实,以严惩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遏止有关恶行。笔者认为重新检视及讨论该条例,能加强阻吓作用,遏制残酷虐待动物行为,并令大众更重视动物权益。除了法律层面加强刑罚和责任,亦宜加强教育,向市民灌输爱护动物的价值观,以避免同类型案件再度发生。

生命教育是重要的课题,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幼稚园和小学课程宜扩展“尊重生命”价值观的元素,为孩子灌输生命是珍贵的观念,既珍惜、善用以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尊重所有生命。现时教局推行的课程框架围绕多元学习经历,分别是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及实践层面,建议深化课程内容,并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促进孩子发展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理心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理解和感受其他动物的情感,例如善用不同教材套,以动物故事形式向学生讲述动物的生活、特性和需求等。此外,更可利用AI技术,让学生尝试饲养模拟宠物,从喂饲、照顾和陪伴成长,增强他们对动物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孩子关怀和接受不同事物,塑造良好的品德价值观。

生命教育不应限于课堂理论,更需要进行互动和实践。学校可联同社福机构和民间团体举办不同形式的义工服务活动,例如探访流浪动物收容所和参观动物善终服务公司等,让学生体会流浪动物和垂危动物的需要,并学会珍惜生命和领悟生命的意义。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父母应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如何爱护和尊重动物。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引导孩子观察和了解动物的行为,从而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与动物互动和相处,透过亲身认识和接触,从心出发尊重生命,继而产生共鸣。

子曰:“君子仁人而爱物”。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贵,我们应善待每一个生命。生命教育聚焦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和尊重生命,从小向孩子植根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尊重生命的意义,培养正向积极的态度,强化抗逆力,面对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

作者郭玲丽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议员。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践行生命教育 提升爱护动物意识”。内容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