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无家可归的忠诚 香港动物安置政策的残酷现实
来稿作者:彭意婷
在香港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城市发展往往意味著旧区重建和乡村拆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朝夕相处的宠物和动物就要面对分离、失去居所甚至要被人道毁灭。近期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的规划再次引发公众对动物安置问题的关注,暴露出现行政策是如此落后及残酷。
政府发展蓝图完全没有考虑过宠物及动物权益的安排,这种思维可谓极度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然而政府的规划似乎仍停留在上个世纪。现有的安置选项无一可以让宠物继续跟随居民。不仅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短视,更凸显了对居民实际需求的漠视。
现时政策只是强逼村民和宠物分离,既不人性化,也与这批乡村动物的屠夫无异。根据官方说法,政府一直做好部署,让受影响人士就处理宠物事宜尽早联络渔农自然护理署,令署方与其他动物福利机构能及早准备接收有关动物。然而,这种做法主要是“接收”和“处理”宠物,而非协助居民保留宠物。
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为例,预计将有800至1000只狗面临迫迁危机,然而政府并未提供任何具体的宠物安置方案,只是简单地建议居民联系渔护署,这会导致大规模的弃养潮,对动物福利造成严重损害。
更遑论房屋设计有否考量过香港居民连同宠物的生活需求。公屋政策禁止饲养狗只,专用安置屋邨也不允许居民携带宠物入住。这迫使许多居民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放弃多年朝夕相处的宠物,要么放弃急需的住房机会。正如亦园村居民的经历所示,有些人宁可放弃上楼机会,也不愿与视如家人的宠物分离。
新思维曾数次前往亦园村探访,亲身了解村民和宠物的困境。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现行政策的不足,以及村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基于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在《施政报告》咨询期间提出了具体建议,如成立专门小组解决动物安置问题,并在安置房屋中设立宠物友好单位,并酌情放宽受发展影响的村民养狗限制。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而非纸上谈兵。
面对政府政策的不足,许多民间力量正在努力为动物发声。例如,在亦园村一群热心人士通过举办摄影展览、纪录片放映会等方式,记录下村民和宠物的生活,引起更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他们的努力值得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最后,我们强烈呼吁政府官员能够亲身到访亦园村,实地视察情况,并参观村民举办的展览。只有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仅仅基于文件和报告,而应该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之上。
香港现行的动物安置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反映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动物权益的忽视。然而,这个问题并非无解。通过完善法律框架、改进安置政策、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等方式,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城市发展和动物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毕竟,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社会。
作者彭意婷是新思维执委。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