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红色旅游同本土文化,唔啱都难!
来稿作者:张博涵
近日,“红色旅游”被三位议员在立法会提出,引起全港广泛讨论。
香港红色旅游的核心其实是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文化自信、历史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超越国界,激发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这种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一地,而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最近的一次韩国之行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韩国,无论是历史景点的设计,还是对独立运动英雄的纪念,都展现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韩国社会的这种自信是内化的,从年轻一代到年长者,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流露出来。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曾经同样拥有文化自信的香港,如今却逐渐失去这种力量并导致社会的撕裂?
这种反思让我意识到,香港的文化自信其实不仅仅依赖于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其独特的本土文化中汲取力量。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是亚洲的文化灯塔,以其电影、音乐和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那是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黄金时代,这段文化记忆至今仍然深受国际游客的喜爱。通过重温和传承这一时期的文化,香港完全可以重建其文化自信,并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笔者这次去韩国的安重根纪念馆,感触极深。纪念馆在南山公园的山上,风景秀丽,它不仅传递爱国主义,还通过对安重根精神的展示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香港同样可以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中找到类似的灵感。红色旅游中,东江纵队的历史便是一大亮点。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其英勇事迹在香港与内地都广为流传。通过东江纵队相关历史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展示,香港能够吸引更多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游客前来缅怀历史。而这些主题如果结合香港电影如《英雄本色》、《寒战》等经典作品,以及粤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将进一步丰富旅游内容,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这些元素不仅能吸引本地市民的共鸣,也能满足国际游客对香港文化的印象与期待。传播学中的“议程设定理论”(Agenda-setting Theory)指出,通过选择性展示特定内容,可以有效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香港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理论,聚焦推广其多元文化与红色旅游结合的独特魅力。
此外,这种文化自信并非要与外界对立,而是可通过开放与交流得方式进一步强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推广做法。南韩通过青瓦台的韩战展馆和安重根纪念馆来展示抗日历史,吸引了大量游客,特别是包括立场不同的中国游客,展馆的停留时间明显较长,这体现了历史文化景点的吸引力。香港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可以适当结合本土战争历史和政治内容进行宣传。这不一定是“赶客”的行为,反而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有效手段。
香港同样可以通过红色旅游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吸引国际游客并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例如,策划结合东江纵队抗日历史与香港电影文化的跨界展览,不仅能够激发本地居民的兴趣,还能吸引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游客,甚至吸引来自韩国、日本等地的文化爱好者。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红色旅游与本土文化结合可以形成双赢。安重根纪念馆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主题活动和创新展示,可以大幅提升旅游地的经济收益。在香港,类似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例如,打造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文化节庆活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重现历史与经典电影场景。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大量游客,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酒店、餐饮、文创产品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自信的重建能够缓解社会的撕裂。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源,香港可以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点。韩国通过纪念安重根实现了这一点,其国内外游客都因其精神内涵而深受感染。而香港若能借鉴这一经验,便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化解社会对红色旅游的偏见,并实现文化认同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总之,香港的红色旅游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一种历史教育方式,更是一种重塑文化自信的契机。从韩国安重根纪念馆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巧妙的议程设定与创新的展示形式,香港完全可以打造既具国际吸引力又能促进本地和谐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不仅有助于香港在全球文化旅游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更能够通过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作者张博涵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