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全球塑胶公约的艰巨挑战
来稿作者:洪蔼诚
这本应是遏制塑胶污染的千载难逢机会,却最终以僵局收场。11月下旬,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韩国釜山,进行最后一轮谈判,旨在制定一项全球塑胶公约。这次谈判的目标在于限制塑胶生产、改善塑胶的生命周期管理,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相关措施的支援。然而,为期一周的会议结束时,各方甚至无法就公约的基本涵盖范围达成共识。
会谈受到少数产油国的阻挠,这些国家反对任何涉及限制塑胶生产的措施。不仅如此,他们还被指控滥用程序性策略,蓄意拖延谈判进程。这一僵局发生在塑胶污染达到前所未有严重程度的时刻。根据最新估算,目前每年有多达5210万吨的塑胶废物渗入自然环境。一旦进入环境,这些塑胶废物可能缠绕野生动物,导致窒息或受伤,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随著塑胶最终分解成微塑胶和纳米塑胶,它们会渗透至环境的每个角落,从海洋深处到饮用水,甚至进入我们的身体。最近的研究发现,塑胶微粒不仅在人类血液中被检测到,大脑和生殖器官也不能幸免。
塑胶业界经常以创新技术与回收科技标榜其解决环境影响的能力,但这往往更像是一种公关手段。今年稍早,一份报告(The Fraud of Plastic Recycling)揭露化石燃料与石化公司如何在过去数十年间透过误导大众对回收成效的认知,进一步推动塑胶消耗的增长,从而获取巨额利润。
其中一个例子是化学回收或先进回收技术,目前,美国加州正在控告ExxonMobil,指控其将 90%以上的塑胶废物加工成燃料,而非进行回收。虽然生物可分解塑胶听起来很吸引,但它们通常需要专属设施来处理。如果与其他塑胶混合,反而会污染整个回收流程。此外,这些新型聚合物无法解决塑胶中超过16,000种化学添加剂的问题。这些添加剂赋予塑胶颜色、绝缘性和弹性等特性,使其用途更为广泛,但同时也令回收过程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带来潜在危害。有研究发现,用于食物接触的塑胶,例如食物托盘和厨具,可能受到来自回收电子产品中的有毒阻燃剂污染。
随著全球因气候变化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石油生产商正试图转移到塑胶领域,以维持其相关性和盈利能力。然而,这样做只是将一种全球威胁转换为另一种威胁。尽管业界声称有其他解决方案,但真正实现塑胶的循环利用仍遥不可及。要保护人类和地球,就必须限制塑胶生产。全球塑胶公约的后续会议预计于明年举行,但若任由立心不良的国家继续破坏全球共同努力,实现突破将变得极为困难。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