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咏诗|把握节日及盛事契机提早部署 订长中短期旅游推广策略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罗咏诗

政府先在《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再公布2025上半年香港盛事年表,鼓励业界部署推出联乘盛事活动及产品,笔者对此表示支持。本人于8月撰写〈针对性串连盛事与成立聚焦小组 多招力推港旅游业〉一文,正正是提议政府召集“聚焦小组”商讨旅游重点,将“盛事串连”以提升本港吸引力,很欣喜政府推动建议落地。在大熊猫热潮卷席全港,中央恢复“一签多行”下,加上明年跟粤澳联合主办全运会,香港应该把机遇,运用现有资源,吸引自由行短途大湾区旅客来港旅游,促进餐饮和零售等消费,并逐步就中期以至长期旅游推广进行部署。

整合现有资源
设计适合不同消费能力的特色旅游路线

本港圣诞气氛浓厚,由餐厅、商场、酒店以至社区都有不同圣诞装饰及优惠活动。虽然内地无圣诞假期,但市面上的佳节气氛都会延续至新一年,而除夕元旦正是良好机会,吸引邻近,尤其是可申请“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的深圳市居民,自由行来港欢度佳节,商界不妨透过内地社交平台及网络,同时推出延续性优惠或活动吸引客人重临,并调研目标客群的口味调整营运及销售策略。

《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政府目标在半年内制定推进项目及时间表。既然要在地区发掘和建设旅游热点,何不循序渐进由整合现有资源及活动入手,例如在农历新年前后,由新成立的“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协助,找本港提供舞龙舞狮、扎作、港式点心等工作坊的商户,设计新春特色的半天或一天游,串连特色节日旅游路线;亦可挑选试点区域,以“手绘社区地图”介绍各区特色店舖及餐厅。疫情后内地客消费习惯转变,设计路线时亦应列出消费预算,方便旅客自选合适消费能力的旅游路线,既能加强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亦有助留住年轻本地客及境外旅客。

政府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期望加强香港文化影响力,巩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地位,当中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是重点之一。当上述所言的社区旅游路线逐步成熟后,可向专业化发展,请熟悉文化、传统技艺等行业专家担任讲解员,以特色旅行体验吸引高端及愿意消费的客户;同时可邀请本地文创艺术家设计含香港特色的吉祥物作宣传大使,以生动的方法介绍不同特色旅游计划,以多种语言在境外宣传推广。例如《花样年华》式的上环旗袍体验,一直深受港人及旅客欢迎,不妨设计融合电影场境的特别打卡兼美食半日游;又或考虑参考内地汉服节或日本祭典,推出“旗袍版”活动,当然亦可串连其他文化活动及盛事,揉合动静相辅相承内容,提升吸引力。

《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将于月底前公布。图为新任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把握大赛盛事机遇
推课程、二次优惠吸引湾区旅客重临

政府即将公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提出游艇及赛马旅游,当中湾仔北会展站上盖和红磡站周边临海码头用地,将成为活动场地新地标。湾仔有维港作为背景,亦有会展中心,我们可以视乎展览及大型活动性质,将盛事串连,推出建筑、科研为主题的深度游及交流活动,吸引商务客延长留港时间。

明年底粤港澳三地将共同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为香港旅游、零售、餐饮,以至酒店业带来机会,政府应及早与业界合作推出串连式体验及打卡活动,在相关地点设计多样化的旅游路线。例如在沙滩排球赛举行时,附近可设立特色市集及周边游活动,加强旅游配套及服务,为迎接旅客作好准备。

而本港举办各项全运会赛事期间,可同步推出同款运动的体验活动。本港师资及认证制度深受认可,可以推出良好师资的周末,甚至短期课程,吸引大湾区市民建立长期来港的习惯,重点在珠海、澳门及深圳推广。近年文创风气盛行,本港有剑击代表奥运夺得世界冠军,不妨邀请优秀运动员合作,甚至举办分享会,设计IP周边产品,多角度刺激消费及不同客群来港意欲。

《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中提到,本港要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合作。其实不论是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还是本港围村轮流的“打醮”,以竹为主轴搭建的临时戏棚,可以说是全球为数不多仍传承并运用技术的实例,政府应推动本地代表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一起就各地的非遗特点,设计大湾区一条线旅游,促进短途特色旅游。

文体旅局、旅发局及“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应加强合作,适时收集及了解访港旅客就不同活动及旅游基础配套的意见,尽快完善及作出调整,为旅客带来更多旅游选择,确保来港旅游体验,延续香港好客之都的美誉,促进本港的经济繁荣。

作者罗咏诗是特首政策组社会发展专家组成员、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