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李显龙的来访与李家超的出访
来稿作者:周小稞
11月25日至27日,由特首李家超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率领的特区政府及工商界高层代表团一行八十余人马不停蹄地访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深圳。期间,代表团分别出席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以及佛山—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东莞—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惠州—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和深圳—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考察了广州开发区规划展示馆、东莞滨海湾新区展示中心、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参观了一家智能制造中心和比亚迪汽车工业园。
无独有偶,11月24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展开了他就任国务资政以来的首次访华行程,并在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中到访了苏州、北京和上海三地。在苏州,李显龙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一同出席了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李显龙分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会面,并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游玩了北京前门大街;在上海,李显龙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面,接见了驻沪的部分新加坡企业代表以及几百名在沪生活的新加坡人,还参观了生产机器人的上海智元新创技术公司,游玩了上海豫园。
特区政府及工商界对五座大湾区城市的紧凑出访是在香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动力缺失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摆脱经济困境、推动经济转型,特区政府把强化大湾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开发建设列为抓经济的主攻方向。为此,代表团三天在五地举行了五场合作交流会,还一口气参观了四个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新区、产业园与合作区。应该说,这是一场务实而有成效的出访,按照陈国基的总结就是:加深了粤港双方的相互了解,看清了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更达成了两地企业126个、总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经贸合作项目。
相比之下,李显龙对中国的6天访问更好似一场纪念、叙旧、参观的务虚之行,既没有协议的签署,也没有成果的发布。不过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第一、虽然李显龙已经完成了党政交棒,但“国务资政”一职仍赋予了李显龙相当的政策影响力。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就是李光耀1990年出任国务资政后亲自推动的开创性“大项目”;
第二、李显龙访华一行除了他本人及夫人外,新加坡的政府高级官员应有尽有,外交部长、外交部及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等高官都随同访问;
第三、访问的时间正值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完成组阁、内政与外交及对华政策逐渐明朗之际,而李显龙本人在11月中旬刚刚对美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工作访问;
第四、11月11日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丁薛祥访新,出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中新还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
如果说特区政府及工商界的出访是一次战术层面的经贸之行,那么李显龙此次的访华则是战略层面的沟通之旅。李家超的经贸之行能否帮助香港摆脱经济困境、推动经济转型还有待观察。虽然两地企业签署了逾千亿元人民币的合作项目,但其中超过910亿元是港商对广东的投资,这对于亟需资本输入的香港而言并非利好。至于能否借鉴内地发展开发区与产业园的经验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区政府会否锐意改革土地价格高企、建筑成本昂贵、开发周期过长等积弊。这些体制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本地还是外来企业,即便有心投资,也会谨慎而观望。
与此同时,李显龙的沟通之旅虽无具体成果,但战略意义已隐然显现。新加坡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加上新加坡对中国理性而客观的认知,让新加坡成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间维持“斗而不破”格局而必需的理想沟通平台。而随著中国与新加坡签署新的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中方和新加坡未来会否将苏州工业园模式扩展至一带一路国家尤其值得关注。
香港与新加坡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处在“瑜亮之争”中的两座城市,不过人口与面积都逊于香港的新加坡目前不仅在经济体量上已经超越香港,更在人均GDP上抛离香港。这背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香港缺乏新加坡那种战略性规划与布局则是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为例。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大量港商趁内地改革开放之初极为廉价的土地与人工而大举北上投资设厂,之后又纷纷投资内地的房地产而大获其利。这些投资都源自港商的逐利天性,港府甚少介入管理与规划。新加坡对中国内地的投资,早期也是单打独斗,但富有远见的李光耀开始在政府层面搭建双方的合作平台,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示范区、广州知识城等项目相继诞生,不仅为新加坡企业创造了投资便利,新加坡政府也从中获利甚丰。遗憾的是,无论是回归前的港英政府还是回归后的特区政府甚少有类似的构思。已故霍英东先生倒是有这样的规划,他对南沙前瞻性的设想由于缺少港府的支持而最终孤掌难鸣。
今天让香港再于中国内地复制新加坡的成功模式已不合时宜,但香港在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规划中仍有“咸鱼翻身”的大好机遇。新加坡在海外成功运作产业园的绝大部分要素,香港都有具备。香港唯一缺失的是政府的远见与作为。特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关键不是自己“融入内地”,而是引领内地“走出去”。特区政府要主动出击,在中央政府的祝福与支持下,尽快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尽快整合粤港澳各方面的资源,尽快打造可复制的海外产业飞地。如果再让新加坡抢得先机,香港可能再无反超的机会。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