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推动大湾区创业须助青年融资及拓展销路
来稿作者:郭凯杰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加速发展融合,香港青年北上创业越加普遍,当局也就此推出了多项资助计划。例如“青年发展基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就已经透过16间非政府机构支援了217家初创企业;去年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则为未有清晰路向的创业青年提供短期体验,透过增加对双创基地的认识鼓励进一步的创业活动。根据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青年仪表板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约2350名香港青年在18个两地共同授牌的青年创业基地进行创业活动。
笔者日前到佛山、肇庆及东莞的创新创业基地考察,发现尽管各个基地同样获得官方认可,但其营运模式各有特色:有政府自己营运或外判的,也有私人机构自行营运后获政府纳入相关联盟的;有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的,也有联同附近支援创业的组织、以集群方式支援创业的,可谓是五花百门。更重要的是,各个营运模式各有优劣,当局需思考应如何取长补短,更好地支援当地创业的香港青年。
综合各地情况,青创基地提供的服务一般聚焦两方面。一是落户、开办公司相关的流程之上,例如一名青年到当地后所需的衣食住行、公司注册、银行开户等,不少基地跟当地政府招才相关部门地点相近,更有条件提供一站式服务,不需要青年在不同政府机关之中慢慢寻觅。二则是启动基金:各种基地都会提供相关奖励,成为青年创业的资金来源。不过,尤其是在创业资金方面,青年依然面对不少困难。
现今青年创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自于积蓄、参与比赛的奖金、以及政府的补贴。在现今经济面对不少压力的周期中,投资人单纯看到一份简报就作出投资决定的机会很微,一般需要该公司做出一定成绩或技术上先取得一定突破;这样一来,公司要依仗自身发展到天使基金能进行投资的规模就存有一道鸿沟。加上香港青年的信贷记录未能过河,内地银行一般未能给予融资,可谓是港青北上创业的老大难问题。政府需要继续大力推动跨境征信,方能确保初创企业的顺利发展。
另一个发展的关键在于拓展生意网络。企业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并不难明白。然而,不同人创业的产业种类很广,从电子产品到软体到文旅体育都有,所需的生意伙伴及客源也各异;双创基地一般而言在此方面很难给予适切支持,尤其官方色彩较重的也未必觉得拓展商业网络是基地的责任。这样固然是无可厚非,但的确存有不少青年在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以及客源的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意兴阑珊地回港找工作的情况。
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需要为创业青年编织更大的支援网络——创业基地本身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援所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大企业的参与,吸纳初创优秀产品作为自身供应链的一部分,才能一方面支持青年创新、另一方面也帮助到自身企业的发展。
话虽如此,大学毕业生一腔热血进行创业成功的例子的确是少之又少。就笔者所见,不少在当地可持续性较高的初创本身创办人就有一定做生意的经验及人脉。在支持创业的同时,如何不至于鼓励本不适合的青年盲目创业,也是政策上的重要考虑。无论如何,相信在政策不断完善、支援网络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上,香港青年北上创业将持续迎来新气象。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