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ꞏ杰语|从奥苏利云来港说起
撰文:郭凯杰
近日城中热话自是7届桌球世界冠军“火箭”奥苏利云申请优才计划获批,成为香港居民。奥苏利云曾多次访港,深受港人欢迎,消息一出,相信不少香港人、尤其球迷都为之雀跃,有一天说不定可以跟朋友说“我跟火箭在同一个桌球室打球!”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突然惊觉,尽管近年面对诸多挑战,但香港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制度都依然对全世界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社会此前吸引人才的讨论多聚焦于高才通计划中95%来港人士来自内地,有外籍人才活生生的例子就更形重要。
奥苏利云在受访时就特别提及香港的美食、简单税制等作为他到港的原因。除此以外,他透露自己每年有四至五个月都在中国内地丶香港和澳门。如此一来,内地今年7月开始对非中国籍香港居民签发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非中国籍)》就正好派上用场,可与中国籍港人的回乡证一般,免签证多次出入内地,实在方便得多。
当“火箭”都对香港投以信心一票之时,香港人更应对这个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汇之地有充分的信心。上月公布的施政报告就提及在“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增设机制,主动邀请顶尖人才来港发展。事实上,顶尖专才来港除了是对全世界人才的一个表率以外,更因自身是众多青年的效仿对象,能够起到推动产业及青年发展的作用。以往奥苏利云来港都会掀起一股桌球热,他更提及不排除会在港开设桌球学校,可想而知必定会吸引更多青年打桌球,推动体育发展,每一位此类人才的蝴蝶效应都不容小觑。
当然,将获政府伸出橄榄枝的顶尖人才必然是极少数,但随着当局越加积极,近两年移民来港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政府数据显示,自2022年年底推出高才通等机制以来,已有约16万名人才携同家人抵港,极大程度的补充了近年人口的波动。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8月时也公布了一个有关来港人才就业及经济情况的调查,显示约八成来港人才已经成功就业、工资中位数约为五万元,颇为可观。不过,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是,来港的人才是否能够补充产业的人力缺口,还是只在本就僧多粥少的就业岗位(如金融服务业)上带来更多竞争?
诚然,竞争未必是坏事,但相信政府引入人才的思路应更侧重于填补空缺。施政报告中罗列多项产业政策,都需要透过外来人才实现。例如要建设医疗创新枢纽、建立药物器械审批机制,就需要国际药械审批的专家;又如要强化国际航运中心、航空枢纽地位,相关的机件/船舶管理、维修等都需要技术人员,现有人才未必足够应付。政府去年底也曾进行调查,发现高才通人才从事创新及科技/资讯及通讯科技服务业的比例约为18%。当然,比例的高低本身无法告诉我们人才到港后职业配对的情况,当局或需花更多功夫才能更准确地研判如何更具针对性地吸引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及时调整政策。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人才到港后是否真的落地生根,还是只把香港当成一个出外发展的跳板?政府固然不能猜度每一个人才的想法,但却须知人总是随机会走;如果香港产业的发展未能配合,人才到港自然找不到合适发挥的岗位,最终为他人做嫁衣。希望政府透过如新成立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等跨局架构能更进一步推动产业及人才政策的配合,令来港人才能发挥所长、推动发展之余,更能长期以香港为家。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