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惜地球|亚洲首次气候诉讼敲响警钟
来稿作者:黄子劲
韩国宪法法院早前裁决宣布该国现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有所不足,引起了广泛关注。韩国虽然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还是被判败诉了。与香港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相比,两地都订下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然而,韩国与香港不同之处,是其强而有力的《碳中和法》。尽管如此,韩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中仍然对政府的减碳政策感到忧虑。这是亚洲首次气候诉讼,想不到这不一样的“韩风”也敲响了各地的气候警钟。
港人低估全面碳中和的难度
2023年香港大学一项调查1,705名香港成年人,当中只有58%的人认为未来五年内气候变化对香港会产生显著影响,另约40%的受访者对个人影响只持中度或高度关注的态度。老年人甚至倾向于认为香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类调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年联合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89%的受访者希望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香港与其他城市在态度上的差异凸显了宣传的重要性和气候教育的必要性。
有趣的是,香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从2016年41,000千吨下降到2022年的33,500千吨以下。
然而,从能源使用统计资料和废物监测报告却显示出另一个故事。众所周知,发电仍然是香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占总温室气体排放的60%以上。自2016年《巴黎协定》在香港生效以来,这一比例大体上在增加。根据统计处的资料显示,2016年香港的电力使用量为159拍焦耳,到2023年上升至164拍焦耳。另一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是废物管理。人均城市固体废物从2016年的1.41公斤上升至2022年的1.51公斤。
这个情况不难理解,主要源于电力公司逐步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混合燃料,但仅依靠这种舍易取难的方法终是难以实现全面碳中和。
加强教育 全民减碳
要实现碳中和,环境及生态局气候变化专员应善用资源,并与其他部门合作,制定积极策略提升意识以推动全民气候行动。借鉴韩国的经验,我们认识到民间力量的重要性。动员市民从来都不容易,我们从实施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一事中上了宝贵一课, 政府需要有策略沟通并坚持不懈地完成这具挑战的工作。
法院要求韩国国会于2026年2月底前修订法律,而这次气候诉讼已经启发了印尼人民向自己国家人权委员会提出类似的诉求。随著“韩风”卷至,亚洲各国似乎愈来愈重视气候政策和行动,或许也可说是越来越热,为势所迫,有气候远见的政府应该能善用这一民情趋势。
作者黄子劲博士是绿惜地球副总干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