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解读内地一揽子增量政策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上月底内地三大金融部门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国家的几个重大金融及经济措施。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以“分析经济形势及部署下一步工作”为议题的政治局会议;会后发表了有关经济对策的详细论述,反映中央对处理当前严峻经济局面的方向及具体原则。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10月22日,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显示,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房地产、消费等需求指标出现好转,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报告》分析,中国经济基本面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良好,持续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显著提振外资来华展业兴业的信心,以证券投资为主的短期外国资本将会持续净流入中国,看好中国资产并投资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立足中国经济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兼顾当前与长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逻辑性、系统性。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从战略高度和全域层面完整准确理解把握,不断增强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信心和决心。

来稿作者:杨莉珊

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落地,截至目前,今年7000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已经下达,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里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也全部落实到专案。

所谓“一揽子”,就是指增量政策不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发力,而是锚定高品质发展首要任务,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系统性部署“一揽子”既涉及财政、货币政策,也涉及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等其他各领域,还注重通过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和激发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我们走的是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把“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实好,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就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趋势,助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一揽子”增量政策,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并非是回归老路的大拆大建,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轴上,围绕调结构、推转型、促改革、惠民生等议题所进行的一揽子投资支持,如果与2008年四万亿投资计划进行对比,能看得更为清晰。可以预测与2008年以大基建为主轴的四万亿计划相比,“一揽子”增量计划对于民生投入的力度将更大。目前已经明确的政策包括对重点群体的持续帮扶和补助;以10万亿转移支付打底、支出占地方可用财力一半以上的基层 “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及明确要稳步提高的社会保障水准。这些都是一揽子增量政策与过往经济刺激所不同的鲜明底色,是现阶段发展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应有之义。也只有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的前提下,才能促进不同要素的充分涌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而提高群众发挥才智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全社会的发展活力。

正如总书记所反复指出的那样,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9月30日中国股市迎来了16年来单日最大涨幅,成交额也创下历史新高。北京近日祭出的一系列刺激措施,大力推动了股市的上涨。中国股市的这轮反弹源于上周北京推出的自疫情以来最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包括大幅降息,财政支持等举措。尤其是央行推出的新规,包括允许基金、保险公司和券商更方便地获得资金以购买股票。一系列政策迅速提振此前低迷的中国股市。

随著一揽子增量政策刺激措施的接连推出,香港上市的中国房地产股票如同火箭般飙升,甚至创下了一年来的最高纪录,这波涨势让投资者们重燃希望,纷纷对市场的回暖抱有期待。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中国股市在短期内至少将再上涨10%,而瑞银和野村证券也纷纷上调了对恒生指数的预测。《日经新闻》报导,资金正回归中国股市和香港股市,港股涨势跟去年底相比已逼近美股,此外,中国政府还敦促上市企业采取增加分红等措施,资金流入高股息股票。

在内地的刺激措施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在最近几天持续上涨。随著北京加入放松购房者规定的一线城市行列,内地房地产开发商的股价迎来前所未有的反弹。彭博指内地房地产股票指数10月2日飙升31%,创下历史新高。这是在9月30日北京市宣布将放宽非本地居民在核心区域购房的规定、并下调最低首付比例后发生的。该指数在过去五个交易日内上涨了92%。

中国经济基本面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良好,持续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显著提振外资来华展业兴业的信心,以证券投资为主的短期外国资本将会持续净流入中国,看好中国资产并投资中国。

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宏观政策可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力、更加给力:一是增发特别国债,在养老、托育、教育、医疗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二是货币政策锚定通胀目标,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增强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三是加快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适时设立股市平准基金,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