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路共享|三角梅下的毛里塔尼亚生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卓群、黄喆

秋分将至,位于沙漠地区的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却丝毫没有秋意,还保持著一贯的炎热。在这炎热的秋天,共享基金会将毛里塔尼亚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的项目点搬至努瓦克肖特市的谢赫扎耶德医院(Cheikh Zayed)。在此之前,基金会已经与位于努瓦克肖特的首都医院和友谊医院进行过合作。这次将把眼科移动手术车搬迁至第三家医院,旨为更多当地人民带来光明。

谢赫扎耶德医院让我们留下印象深刻,医院的墙和门都是蓝色的,而医院院子里栽种了很多三角梅。正在绽放的粉色三角梅配上蓝色的医院,让我在炎热的秋天和无尽的沙漠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非洲生机,也让我更期待项目能在这间医院点亮病人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也重新焕发生机。

三角梅下的医院和等待就医的病人。(相片由作者提供)

尽管在毛里塔尼亚的项目已经开展超过一年,但对于我们来说,项目点搬迁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崭新经历。这是个既具挑战性又令人忧心的任务,当中包括搬运所有物资、与新医院进行磨合、重新设计病人的就诊流程,以及培训配合项目的志愿者等。幸好我们碰到了许多善良又可靠的毛里塔尼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一点点完成了任务。

我们的任务竟然卡在第一步──物资仓库的锁芯生锈。正当我们在发愁时,一位路过的非洲小哥,仅用两秒就把生锈的锁打开,顿时令我们瞠目结舌。

第二步就是需要将眼科移动手术车开到新医院,我们的手术车长十五米,宽二点五米,医院的大门和附近的道路却非常狭窄,要将手术车停在医院指定的位置,从而不干扰医院的正常交通实属不易。幸好找到了一位驾驶技术高超的本地司机,手术车在他手中如同舞者般轻盈地穿梭于医院逼仄的道路上。停靠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很心悬,因为眼看著手术车就要开到了医院的墙上。不过司机师傅技术高超,还是成功将庞大的手术车停在了医院窄窄的道上。

在搬点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路人对我们施以援手,帮助我们搬运物资和张贴海报;不少来医院就诊的病人也来问我们甚么时候可以接受白内障筛查和免费手术。在无数人的帮助和期待下,我们终于搬点成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正是给病人筛查及手术的中国医疗队。在机场接机时,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这期医疗队队长是来自黑龙江省眼科医院的李明生医生,他曾为中国国家援非医疗队成员,在毛里塔尼亚工作两年,对这个国家非常熟悉,甚至可以用当地语言与病人进行简单的沟通,故非常积极地报名参与我们的项目;而同行的何宇医生更是第二次参加我们的项目,对于物资和当地病人的情况都非常熟悉。

共享基金会成功完成援毛里塔尼亚第六期医疗队第一例白内障手术。(相片由作者提供)

9月19日是第六期项目第一个筛查日,我接到了一通电话,我正在想是不是要说法语,结果里面竟传来了中文:“今天我和妻子将带著妈妈来看医生,今天会进行手术吗?”是一名说中文的毛里塔尼亚人。很快,我也看到了他们一家,原来他之前在中国沈阳留学,也去过很多中国的城市,这次听说会有中国医生在努瓦克肖特免费做白内障手术,就赶紧带著妈妈一起来了,直言妈妈非常想做手术,并且可能是她唯一能接受手术的机会。

对于很多毛里塔尼亚人来说,基金会的免费白内障手术是他们重获光明的最后机会。伴随著无数病人对恢复光明的渴望、本地人对我们项目的帮助、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以及中非之间多年深厚的友谊,在这无数信念的加持下,毛里塔尼亚焕发著无穷的生机,正如在沙漠里也能盛放的三角梅。

共享基金会是一家于 2018 年在中国香港成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旨在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人道主义援助,实践“民心相通”。目前正为老挝、柬埔寨、吉布提、塞内加尔及毛里塔尼亚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治疗,以全面消除该国因白内障致盲积压病例为目标;另正积极进行传染病媒介疾病防治工作,项目点包括东帝汶、洪都拉斯、吉布提及中老铁路等。

作者刘卓群、黄喆分别是共享基金会的项目专员、项目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