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环境污染刑事化的必要性与挑战
来稿作者:刘仲恒
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无论是在空气、水源,还是土壤中,污染的迹象无处不在。科学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是否应该将污染环境的行为刑事化,成为一个需要进行讨论的议题。
首先,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无国界可言。以英国的非政府组织Client Earth为例,该组织专门研究和调查政府及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并对违法行为提出诉讼。他们的工作体现了民间社会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当前法律制度在应对环境问题时的不足。随著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需要使用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基本权利。
在欧洲,虽然欧盟已经全面禁止拖网捕鱼,但法国却依然允许这种破坏性的渔业行为。这现象背后是政府与工业渔业利益的瓜葛,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缺失。为此,Client Earth和BLOOM等民间组织已经将法国政府告上法院,要求其遵守环保法律,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坚持,也是要求政府对未来生态负责任。这类案例表明,仅依赖政府自我约束,往往无法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因而有需要考虑把这些行为刑事化。
此外,秘鲁的原住民也在为自己的环境权益挣扎。他们控告政府允许石油和采矿公司在原住民土地上开采资源,这违反了原住民保护法。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最终原住民获胜。这类事件显示,当法律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著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和气候问题逐渐被视为人权问题。根据最新的报导,全球气候诉讼案件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反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上升。许多诉讼旨在追究政府或企业在气候变化中的法律责任,这也促进了对环境立法的讨论。国际法院即将就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法律责任进行裁决,这将可能成为未来环境法律的重要指引。
然而,将污染行为刑事化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评论则认为,这样的措施可能导致政府和企业的过度恐慌,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过度法律干预的情况。事实上,法律应该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的工具,而不是惩罚的手段。有效的环保法律应该找到平衡点:既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护环境。
总括来说,随著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将污染环境的行为刑事化的提议值得深思熟虑。这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