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应该利用竞技体育推广大众化体育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观沃

2024巴黎奥运会已经降下帷幕,弹丸之地的中国香港以2金2铜的成绩位列世界206个参赛队伍的第36位,这是香港历届参赛取得的最佳战绩,所有香港人无不为之欢欣雀跃。奥运金牌,激发了香港人爱国爱港的热情,凝聚了香港人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的力量。接下来,香港体育应该如何发展呢?我觉得,应该利用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推广民间体育、大众化体育。

发展体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夺取金牌,而是通过夺取金牌激发更多人来参与体育运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提高社会整体竞争力,这个“本”和“末”不能倒置。竞技体育,一般以政府为主导,以相互竞争、打败对手、争取名次为目的,常常把运动员训练到伤痕累累,这并非体育强身健体之根本。竞技体育,具有功利性质,有其局限性,但竞技体育是各国争相发展的项目,因为竞技体育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该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难想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国民身体素质差,人均寿命短,医疗资源贫乏,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很好地发展起来呢?

怎样利用竞技体育来发展民间体育,我觉得德国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988年,当时的东德以1600万人口,37枚金牌的彪炳战绩力压美国,夺得当年汉城奥运会金牌榜的第二名,仅次于苏联,而当时的西德则是世界第五。1990年,两德统一。但统一后的德国参加奥运会所夺取的奖牌、名次逐届下降。从1992年巴赛隆拿奥运的世界第三,跌到今届巴黎奥运的世界第十。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体育是否衰落了?

然而,情况恰恰相反。以前的东德是举国体制发展体育,制度僵化,唯金牌论,运动员嗑药、打兴奋剂、打假球等丑闻时有传闻,但两德统一后,基本上是沿袭了西德的体育发展模式,从竞技体育走向全民体育、家庭体育。今天的德国,民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9万个民间体育协会遍布全国各地,会员接近3000万人,而且,没有注册会员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有1200多万,这两项加起来大约占全德总人口的50%。德国在奥运会拿金牌比以往少了,但是体育运动在德国变得全民化、大众化、家庭化,这极大地促进、提升了德国人的身体素质,减少了医疗负担。德国的生产力,国力也因而变得空前强盛。

我并不是否定奥运金牌的意义,尤其在今天,当香港发展面临内外交困,亟需改革的时刻,奥运金牌对激发香港人斗气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奥运金牌的兴奋期过后,香港政府应该实事求是,长远规划,利用奥运金牌为契机,将体育运动最大范围地推广到社区,兴建更多体育设施,让市民一出家门就能锻炼身体;同时,举办更多体育盛事,让体育和旅游业相互促进。还有,加强和大陆的体育交流,增加拨款,培养更多体育人才。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让竞技体育在香港转变为全民体育、大众体育、家庭体育。

作者刘观沃是教师,曾在一间大型跨国物流公司任职进口部客户服务。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