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要够多,角也要够硬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白中石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东西方文化中皆有之。它稀有而且高贵、可遇而不可求,现身于世时都带有特殊的寓意。现在,人们用独角兽企业来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独角兽企业被视为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不同于那些地位难以撼动的大行业“蓝鲸公司”,这类企业不仅同样符合社会进步趋势,而且发展潜力大、吸引投资能力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某个行业的未来方向,甚至有一定可能以其独有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开创新行业、跑出新赛道。

经济大国比较重视这类企业的发掘和培养。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方面,相较其他国家俱有显著优势。就中美两国来说,直到2019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多于美国,但近几年美国实现了反超。数量只是一方面,“质量”同样值得关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显示,以公司价值进行排名,全球前10独角兽企业中国有4家,与美国持平,且字节跳动占据了头把交椅,但美国4家按行业划归分属航天(SpaceX)、人工智能(OpenAI)、金融科技(Stripe)、大数据(Databricks),中国4家则分属社交媒体(字节跳动)、金融科技(蚂蚁集团、微众银行)、电子商务(Shein)。整体看,在参与构建国家硬实力方面,美国的独角兽多一点,而且似乎要比中国的独角兽“角”更硬。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把握发掘培养独角兽企业的动因

对中国这种体量的强国来说,依靠资源投入猛刷“榜单”,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更多独角兽企业,顺带实现在一小部分人中快速创造财富。但这样做对国家能力提升无益,也难长久,是一种资源浪费。发展独角兽企业,不能是为了榜单和面子。想要拿住“里子”,首先宜敏锐察觉其中的认知陷阱。

名字向来都有含义,或者说“饱含目的”,对物、人、集体来说都是如此。近日国内网上关于“韩国考虑改国名叫考瑞亚”的话题突然冲上热搜榜第一,称韩国议员李尚勋提出要推动将国家的中文译名,由“韩国”改为“考瑞亚”,意在借由“考瑞亚”这一源自“Korea”音译的新名称,直接而清晰地传达韩国的国家身份与特色。这件事虽未经韩国官方证实,但类似的事已经发生过,比如韩国早已把首都的中文译名由“汉城”改为“首尔”。韩国叫什么对我们来说根本不重要,这个国家不管叫什么本质都没变,就像所谓的“独角兽企业”一样——自“公司”、“企业”这类概念诞生以来,年轻且具有潜力的公司、企业一直都有,把它们单独拉出来摆到桌面,再戴上“独角兽”的帽子,唤作“独角兽企业”,和资本、金融有密切的关系。

相较广大民众,一些所谓的“专业群体”,对独角兽企业的关注方向可谓“特点鲜明”。广大民众一般都会比较关注独角兽企业是否能够带来某项技术突破或行业革命,归根结底其实关注的是它们能否为国家能力带来重要提升,非常朴素而接地气。这类关注点在一些“专业群体”看来太过宏观、不够具体。但实际上,这些“专业群体”关注的事,并不是更专业或更具体,而只是与自身利益关联更直接、更密切罢了:比如投资人更关注独角兽企业的升值潜力,以及吸引更多投资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更关注自己参与多种形式“分红”的可能性,像是晋升、奖励、股权等相关激励;地方政府则会关注独角兽企业为辖区所带来的“招牌”效应,比如吸引更多投资,集聚更多企业,获得上一级政府的关注与资源投入倾斜等。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国家层面如若关注与独角兽企业相关的工作,恰要站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视角去看,因为共产党人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发掘和培养独角兽企业的动因,就是为了提升包括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在内的国家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看似容易,但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并不简单,可能会把有关独角兽企业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做回到挣大钱、刷榜单、要面子上,在实践中缺乏定力。

把握发掘培养独角兽企业的办法

独角兽企业是无法和“创新”二字相剥离的,它们要么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有颠覆性“绝活”,要么是在组织机制(包括商业模式、获取资源的方式和能力)方面有开创性“秘籍”。因此发掘和培养独角兽企业,关键在于找到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点。参考航天产业,航天本身不是新概念,很多国家都在做,而且做了许多年,积累颇为深厚。但马斯克咬住“民营航天”这个点不松口,领导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走到今天,成为一只金字招牌的独角兽。找准创新点这件事,虽道理清楚但做起来难,要有方法论作支撑:创新点就是空白点、不足点。具体来说,那些还未被发掘或培养起来的的独角兽企业,都“藏”在两类事中:一是“还没人做或极少人做的事”,二是“有人在做但还没做好的事”。

首先要重点关注“还没人做或极少人做的事”。比如,中国可考虑在世界上率先成立“气候治理集团公司”。未来中国如若涉足北极航道开发、南极资源开发这类敏感而重要的业务,让谁出面、如何起步比较合适?中国气候治理集团可以是候选之一。翻翻世界前沿热点科技列表,像是航天、人工智能、核聚变、新材料等,都已不再属于没人做或少人做的事了,国家在此方面都已布局,只待耕耘结果。但也的确还有大产业、大规划,中美两国似乎还都处于摸索积累的状态,特别是美国,甚至还在“摇摆不定”,“气候治理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最近美国媒体又在“放风”,如若特朗普胜选,可能会带着他的副手万斯一起开“气候变化”议题的“倒车”。这虽然可能会给中国相关工作带来挑战,但也可以说危中有机。

气候治理本身不是新概念,这件事能带出产业也不是秘密,但真正在做气候治理业务的企业数量不多、实力太弱——在中外互联网平台上搜索,那些所谓从事气候治理业务的公司,其实都是蹭概念、挂羊头卖狗肉,绝大多数都是卖空调的,还有一些经营环保家具、家装软材等,大凡此类。这哪里是气候治理产业呢?气候治理产业是极为庞大、内容丰富、密关政治的产业:比如关于短、中、长期的气候变化预测与极端天气应对,就与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与应用密切相关;比如能源构成的不断优化,就与风电、核电、水电技术,与新燃料研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比如未来可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应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就与国际关系、金融资本密切相关;比如涉及气候变暖议题的北极、南极开发,就与航道、资源密切相关;还有水、林木等一系列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发掘或培养一家真正意义的“气候治理集团公司”,把这些真正有关气候治理的高含金量业务统合起来,一定会是一只具有钢筋铁骨的大独角兽。

同时要重点关注“有人在做但还没做好的事”。比如,中国宜考虑基于前期经验升级打造“海外汉语教学集团公司”。很多80、90后都知道“新东方”,它曾经是数以百万计的怀抱出国留学梦的中国学生的“固定课外辅导班”,在新东方最火热的那个时期,如果有独角兽企业的说法,那它一定也是其中不小的一只。新东方主要是在中国教英语,那谁去挖出在外国教汉语这桶“金”呢?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由教育部下属的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运营,在海外被认为“有突出的中国官方背景”,它在不少国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在教学质量有国家托底、不会差,劣势在易于被所在国抹黑攻击用于国外党争政治、受打压。

至于国内外的众多民营机构,大多还处在小作坊、游击队、学习班、兴趣班的程度,不标准、没规模、无体系。新东方当年非常火,并不是因为学生们喜欢英语,他们是为了参加托福、雅思、GRE考试并拿到好分数,是为了出国留学。放在现在大环境下,升级打造海外汉语教学集团公司,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汉语考试与赴华留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二是构建海外汉语教学集团公司与汉语考试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三是构建海外汉语教学集团公司与招生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所要发掘和培养的这家独角兽企业,不必以宣传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为招牌,不必以培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或对汉语的兴趣为目的,而就以简单、直白、高效的“应试教育”为主题,如同当年新东方教孩子考托福一样,教外国孩子考汉语、参加入学考试,帮助他们申请中国学校。这实际是一种双向选择,所吸引的是大量铁心要来中国留学的客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集聚效应上规模。当然,像是“功利”色彩不那么强的汉语兴趣班、商务汉语班,也可以一并开放提供服务,进一步吸引不同类别的群体学习汉语。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其所体现的是发掘和培养独角兽企业的方法。国家可以考虑组织相关部门再挖一下,明确几个重点领域,发掘或培养一批角真硬的独角兽企业。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我们就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亦是“改革抓手”。具体到独角兽企业发展,也要秉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改革智慧。创新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发明创造,一些基于实用目的而进行的思考和改善,如果使用得当,也会产生可观价值。美国怎么去刷独角兽企业的“榜单”,有它自己的逻辑。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规划——那些真正可以冒出来、活下去的独角兽企业,一定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国家发展大势、满足国家俱体需要、有效提升国家能力的企业。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理学硕士,内地机械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