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增设海底光缆 保障本港硬实力
来稿作者:蔡裕龙
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疫后全面复苏阶段,港府锐意抢人才、拼经济,努力追落后。但在科技这方面却未有太多动作,尤其随著云计算、AI及5G持续大规模应用,作为全球互联网核心基建的海底光缆至关重要,但香港作为传统的海缆枢纽,其优势正在被周边地区如新加坡抛离。在美国对中国发起“海底冷战” 的背景下,香港更需尽力争取更多海缆接驳,这不仅有助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吸引创科人才及先进企业,更可助力国家在创科领域免被“卡脖子”,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中保持屹立不倒。
根据日经亚洲月初的报道,中美地缘政治角力持续,国际接驳中国的长途海底电缆计划随之受到影响,明年仅有3条新的海缆经过香港连通中国,这数字远不及新加坡的一半,且此后暂无新的海缆连接中国计划。与此同时,新加坡和日本将持续有1000公里或以上的新海缆项目,今年后分别有7条和4条落成,而连接关岛的新电缆更会有9条。在今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时,美国科技业巨擘谷歌更宣布将花费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打造2条连接日本、关岛和夏威夷的海底光缆。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研究部总监莫尔丁(Alan Mauldin)就曾指出,这些政府与企业之间看似协调实行的措施,实际上是中美之间的“海底冷战”。而香港作为国家的通讯战略性门户,其亚太区数据枢纽和海缆集中地的地位,自然会受到波及和周边国家地区的挑战。
参考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新加坡去年发布数码互联互通发展蓝图(Digital Connectivity Blueprint),计划未来10年将海缆登陆点数量增加一倍,提前规划布局海缆管廊,明确海缆保护区域,同时优化海缆建设许可流程,并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数字领域的合作;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亦缩短海缆建设许可周期,印度电信监管局(TRAI)完善了许可和监管政策,以吸引国际海缆登录印度。
对于香港的海缆发展,需要以政府牵头,积极向外做好宣传,尤其突出香港的地理优势及技术配套设施,提供更多诱因吸引国际海缆接驳至香港,追上新加坡的进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海缆资源;同时做好技术层面的配套支持,优化管理及便捷性。
香港要保持区内电讯及互联网枢纽地位,同时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除了通过抢人才、抢企业加强软实力外,也要建设数据基础,保障硬实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升海缆竞争力、吸引新海缆来港,犹如打好万丈高楼的地基,其意义及影响力不仅在眼前,亦在将来。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