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香港盛事经济:如何转流量为留量
来稿作者:刘畅
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5月27日起包括山西太原、内蒙古呼和浩特等8个城市在内的全部内地省份和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以及四个直辖市,都将开放港澳自由行。香港旅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首季度访港旅客量同比激增1.5倍,达到1123万人次。同时香港也迎来盛事浪潮,仅仅是上半年,超过80项大型盛事已经轮番上演,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经济、贸易、金融等诸多领域。盛事经济成功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盛事经济想要真正开花结果,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首先,游客的需求日新月异,香港旅游业结构相对单一,如何及时应变,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一大考验。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意味著香港将与深圳、珠海、澳门等城市展开更为激烈的良性竞争。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香港旅游业亟需突破固有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身优势,如何把流量留住,把消费留住,把游客留住,是盛事落地和成功的要点。
盛事经济不应“为做而做”,要调动业界力量,让盛事真正惠及中小企业
政府成立跨部门盛事统筹协调组,固然有利于资源整合和高效执行,但盛事经济的成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为做而做,为宣传而宣传”。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业界力量,结合旅游、文创、饮食、演艺界共同发力,让盛事经济真正惠及中小企业。
以“18区日夜缤纷活动”为例,在几轮试点以后,不妨考虑将“夜市&宵夜”经济常态化、多元化,适当放宽摆放地摊和展位限制,增加对首次参与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支持,鼓励多元化经营,让各区日夜缤纷经济有自己独特之处,也有自我革新的动力,让各个界别的中小企业能够因为盛事经济而直接受益。
盛事经济可以成为旅游业改革的推动力,打造香港自己的IP和创新的文旅产品
盛事经济为香港旅游业革故鼎新提供了绝佳契机。一方面,盛事活动需要更加迎合和了解旅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优化服务体验。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全新的旅游产品和IP。
以近期举办的“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雕塑展”为例,这一极具香港文化特色的盛事,不仅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更引发了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热议。业界大可以此为契机,加强跨界合作,将盛事中的亮点IP迅速商品化,打造更多香港原创、香港制造的文创精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香港的城市名片更加亮眼。
有趣、有梗,增加旅游的情感和社交价值
在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盛事经济的运作也要与时俱进。面对层出不穷的舆情风险,政府和业界须提高危机公关意识,用人情味化解投诉和抱怨,用真诚态度消弭误解。同时,在宣传推广时,也要学习如何有趣、有梗,增加旅游的情感和社交价值,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和旅客参与。
总而言之,盛事经济要取得成果,需要真正落地,需要把承接到的“流量”转化为“留量”,让不同业界、中小企业、游客和本地居民都能从中获益。政府需要和各方携手合作,以更加务实创新的作为,共同推动香港旅游业创新和多元化的发展。只有政民齐心,才能持续吸引全球旅客,带动经济增长,盛事之都方能美名传承,你我同享。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