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由中大医院亏损想到的⋯⋯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小稞

近期除了因财困而被频频关注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外,另外一家因类似原因而引发大家关注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而导火索就是这家医院的大幅亏损。作为一家非盈利的私营教学医院,中大医院在2021年9月正式投入运作后的第一个财务年度(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就录得高达8.6亿港元的亏损,而同期的营收仅为6.5亿港元。到了2022/23财务年度,虽然营收大幅增⾧至13.9亿港元,但全年亏损仍维持在7.3亿港元的高位。至于去年下半年,营收进一步增⾧至9.6亿港元,但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的亏损仍有1.7亿港元。中大医院自己的预测显示,最快要到2027年医院才有可能录得盈利。

作为一家刚刚投入运营的非盈利医院,出现一时半会的亏损实属正常,按理说不大会引发大家的注意。而中大医院的亏损从一年前就开始为大家所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不同之处:第一、中大医院的亏损规模有点大,时间有点⾧。除中大医院外,香港还有13家各类私营医院。这些医院营运多年,很少看到有关这些医院亏损的报道。这些医院一般不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笔者在网上只查到香港明爱旗下两家医院在2022/23财务年度实现收入2,540万港元、支出1,850万港元,不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盈余。第二、2015年中大医院获准建设后,不仅从政府那里拿到了免费用地,还从政府的贷款基金获得了40亿港元的贷款,并允诺从2023年起分十年偿还有关贷款本金及相应的利息,但截止2023年6月底中大医院账上的现金结余不到6亿港元,还不足于支付第一期的本金与利息。第三、作为中文大学的全资子公司,中大医院的财务报表须合并于中大财务报表中,中大医院的大幅亏损令原本盈利的中大转盈为亏,可能影响到中大的正常运转。

对于中大医院的大幅亏损与财务困境,医务卫生局在2023年2月提交立法会卫生委员会的文件中把问题归咎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持续,导致医院建设工期的延误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下降。按照医卫局的解释,一旦疫情结束,中大医院的情况应该就会大为好转。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疫情2023年初基本结束后,中大医院的营收确实出现了大幅增⾧,但亏损情况仍然严重,2023年下半年的亏损金额较独立财务顾问的推算高出了20%。对此,院方的解释是药物和医疗用品价格的通胀,但有议员则认为,营收增加1%而营运成本增加3%的真正主因是员工成本而非药物费用,半年2,600万港元的增额占到了超出预测部分的九成。

笔者前不久曾经撰文分析西九管理局过去十五年的发展,现在再来看中大医院,第一直觉就是两间机构极为相似,好似难兄难弟一般。和西九管理局一样,中大医院也是给人予“高大上”的感觉:来自香港最好医学院的加持、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智能医疗系统、名流云集的董事会与专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西九管理局类似,中大医院不仅从政府那里拿到了40亿港元的贷款,还获得了香港赛马会13亿港元的巨额捐助。在高定位与大资金的推动下,中大医院的高成本也就成为了“定局”。当医管局旗下医院,每个病床配置的医护人数为1.2时,中大医院的配比居然高达4.5。在这样的高标准下,医院的营运成本能不高吗?

笔者相信中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绝对是香港最好的之一,也不认为中大医院提供的薪资待遇会明显高出香港其它私营医院。笔者也相信中大医院有著高标准的企业管治水平,也不认为中大医院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控制松弛。和西九管理局一样,中大医院目前陷入的困境并不是微观层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上层设计出了问题。中大医院的制度框架明显偏离了香港私营医院之前已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做法。虽然也是定位于非盈利的私营医院,但政府的大额贷款形同政府的无形担保,加上香港赛马会的大额捐赠,中大医院的管理层在建设及之后营运的决策过程中估计很少会将自负盈亏、收支平衡、还清贷款作为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香港现有的十四家私营医院,除了中大医院和港怡医院外,其余均诞生于港英时期,一些更有百年以上的营运历史。大部分私营医院定位为非盈利机构,由不同宗教团体兴办。对于这些医院,港英政府的一般原则是只拨出土地,不提供资金。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旗下的港安医院为例,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兴建荃湾医院不得不四处化缘,最后在南海纱厂老板唐炳源先生、香港赛马会和美国政府的赞助下才得以完工。与此同时,养和医院与仁安医院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医院,不仅资金需要自己筹集,连土地也是自行解决。养和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成为香港最为成功的私立医院,而仁安也因有恒基兆业作为大股东而平稳运作。

和中大医院一样,港怡医院也是香港回归后兴建的私营医院,也同样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但它的制度设计却完全不同于中大医院。港怡由IHH医疗集团及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一个股东熟悉医疗,一个股东了解工程,而港大既非股东方,也不参与管理。港怡完全商业化营运,投资总额50亿港元(包括购买地皮17亿港元),2014年开工三年即建成投入运营。反观中大医院,没有任何商业股东,完全由不谙商业运作的中大一手操办,在土地免费的情况下,投资金额还是超过了50亿港元,2016年底开工后直到2021年9月才投入运营。虽然也是私营,但和港怡相比,中大医院在制度设计上更形同一家官办医院。

笔者无从知晓特区政府当初做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基于何种考虑,但事实证明他们轻视了以往香港私营医院有效运作的成功经验,高估了中大的商业运作能力与中大医院偿还贷款的能力。现在政府不得不吞下错误制度设计的苦果,不仅要将偿还贷款的日期推迟五年,而且还将本应以现金偿还的利息改为向市民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笔者对2028年后中大医院能否偿还40亿港元贷款本金不抱太大希望,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中大医院最终并入医管局,政府为自己的错误完全埋单。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