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吴克俭频繁外访 “旅游局长”谁来管?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吴克俭担任教育局长五年来,外访多逾60次,6月22日还有另一次外访,目的未明,惹市民怀疑,他是希望在本届政府任期完结前来一个“毕业旅行”。其外访次数之多,更遭前公务员事务局长王永平讥讽是“前无古人”。事实上,个别官员频繁外访、欠缺规管,早已为人诟病。对此,政府必须交待清晰的资源运用原则,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公帑被滥用。

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只出席一节公听会便离开。(林若勤摄)

外访本无不妥 官员要分轻重

无可否认,在一些情况下,政府高官确有外访需要,例如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实地考察外地政府的优秀政策经验等等,若这些外访工作对改善政府施政、社会利益有建树,公众并不反对。

然而,现时局长申请外访,只需经过司长审批,欠缺清晰的评核机制。官员在完成外访后也不需交出成效报告,向公众交待,这实难怪市民质疑局长外访是浪费公帑。

可以说,吴克俭外访60多次所以惹人质疑,是因为现今科技先进,若与外国官员接触沟通,只需要运用视像通讯技术即可,根本毋需要次次都亲自到访。就像审计署报告就曾指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省的《部长事务处行政手册》(二零一二年二月)规定,官员在每次外访前应考虑其他沟通方法,例如电话会议和视像会议。

民建联刘国勋与人民力量陈志全均批评吴克俭外访“甩底”。(资料图片)

教育乱象丛生 吴克俭为何成“旅游局长”?

观乎吴克俭各次外访的目的,不少都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例如他于本周二曾以讨论一带一路教育基金的名义,到访缅甸。然而,作为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的香港,要与60多个国家合作,难道教育局局长要一一到访这些地区,才能敲定事宜?再说,就算港府要派员到当地商谈,也不一定要由局长亲自处理,特别是一些事务性的接触,根本没有必要次次“劳烦”吴局长亲自处理。

除此之外,政府以高达月薪30万聘请吴克俭,他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复杂的本港教育问题。事实上,香港教育近年问题丛生,例如早年的国民教育事件、TSA风波,到近期小一派位的混乱,以至林郑月娥上任后每年增加50亿元教育经费的筹备工作,都要在今届政府处理或协助统筹,身为一局之首的吴克俭,为何还有如此闲暇,不断外访,期间要由副局长署理政事;如果一个副局长就可以承担局长之责,那么为何还要花大笔公帑聘请吴克俭,还要以公帑支付他三不五时外访的庞大开支?

吴克俭上周到缅甸考察。

借鉴立法会制度 外访要受市民监督

按理而言,但凡涉及公共资源运用,都必须要证其实效,以防止官员假公济私、保证公帑用得其所。故此,政府应规定官员主动披露资料,证明外访成效,或说明目的,就如现时立法会议员的官式外访活动,皆会有详尽的报告,并上载到立法会网页,供市民参阅,借此监督议员工作。

然而,现时政府高官在外访过后,却少有披露资料,予公众参考,例如吴克俭曾言,在多次外访中,最为“深刻”的一行,就是到德国参考专业教育,然而,经此一行,香港的专业教育将有何改革?对学生有何助益?实成疑问。

再说,在去届政府,由于时任廉政专员汤显明,以至时任特首的曾荫权频繁外访,引起争议,当时审计署以至廉署内部,均提出改善方案。今届政府的官员理应谨慎行事,一洗去届政府的“豪游”形象。按现时制度,政府高官外访需要由上级审批,但吴克俭的例子,却证明所谓的审批是如此宽松。如此劣绩,在在显示当前的审批、监察制度有再行检讨的需要。

过去,审计署在有关特首外访的报告中,曾多次强调“适度和保守原则”,吴克俭外访次数之多,已然令人咋舌,实难以与“适度”、“保守”原则相称。对此,下届政府官员不能再重蹈覆辙,必须从制度上着手,订定更加清晰、透明的外访规则,对一些非必要的外事活动,尽量以视像通讯等方式进行。更重要是政府必须完善制度,规定官员在外访后必须交代成效,交出详尽、清晰的报告,将官员的外访细节摊在阳光下,让公众监督政府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