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政协走进校园 “国教”借尸还魂?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本周一(3月13日)闭幕,主席俞正声的工作报告中有关港澳部分提及“助推港区政协委员走进校园开展国情教育活动”。观乎当下香港政治气候,每当“中共”、“学校”、“国情”、“教育”等关键词有所连系,难免触动港人敏感神经,但所谓的政协走进校园,事实是否如一些人所想的“洗脑”教育?值得深思。
不少港人对2012年的国教风波仍记忆犹新,担心一些流于片面,甚至偏颇的所谓“爱国教育”课程进入校园,误人子弟。在中港矛盾仍然尖锐的当下,全国政协提出港区政协要走进校园,自然触动了不少港人的敏感神经。而北京在此时此刻提出这个想法,相信或多或少与应对港独有关。
中港矛盾尖锐 政协进校敏感
在今次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早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港独是没有出路的”;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亦在工作报告中指港独本质是分裂国家,严重违反一国两制方针、宪法及《基本法》;而是次俞正声对此方针作出回应,属意料之内,因为若能透过国情教育,向学生灌输关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与价值观,应有助学子对当前的中港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若单纯针对“政协委员走进校园”一节加以抨击,或难言客观。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对一些社会人士来说,“港区政协”的名衔或带有一些负面印象,故不难理解为何是次全国政协的提议在香港甚具争议。
但以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若说汇丰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等获社会肯定的知名人士到学校演说,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实他亦具备了政协的身分?
名人积极助学 莫戴有色眼镜
事实上,现时不少具政协身分的社会知名人士,一直以来皆有以其他身份参与或协助香港教育发展。如九龙仓集团首席顾问吴光正,其集团正推行“学校起动”计划,为学习条件稍逊的中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截至2015年,共有50间学校参与计划,受惠人数达42000人。而身为恒基地产董事局副主席的李家杰,其集团正支持扶贫委员会“明日之星”计划内的“上游加油站”和“上游奖学金”项目,又为参与计划之基层青年提供职前训练,和安排企业探访。他们一直以各种形式履行其社会责任,即或日后更进一步走进校园,分享自身经验以加深学生对国情认识,本质上并非坏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来自不同政治光谱,亦不代表政协本人会偏颇地向学生洗脑,港区政协中不乏专业人士,如资深大律师胡汉清、冯华健等。胡早前就曾公开反对律政司司长袁国强把高铁一地两检内容纳入基本法附件三的提议,认为此举等同放弃香港的司法管辖权,开“危险先例”,可见政协本身不等同于盲目爱国主义者。
再者,“国情教育”只是内地当局的一个提议,如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所言,属当局的“良好愿望”,这无损学校对于邀请与否,以及邀请何人到校的自主权。
对此,学校肩负著相当重要之责任,就是充分而恰当地运用其自主权,邀请合适的嘉宾讲者到学校演说、选好合适的讲题,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与国家。而且活动形式可更多元化,例如邀请政协与其他政治光谱的人士对谈,甚至邀请学生以至家长一同参与等等,如此既有助避免“洗脑”的不必要误解,亦有助学生加深认知,拓阔视野。
学校有责把关 政府切忌硬推
香港教育常被诟病为过于“填鸭式”,侧重知识灌输,故学生接触多元意见或立场将有利于其个人成长,故近年各学科之改革均加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元素。即使部分社会人士对个别政治阵营反感,但政治为众人之事,学生早晚须面对社会,若于其在学时提供恰当平台予其广泛接触不同意见,善加引导,发挥独立思考能力,相信能减低他们离开校园下自行摸索而碰壁的机会,对他们有利无害。
总括而言,社会无需对政协委员走进校园一事过于敏感,而此事最终如何实行,又会否变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从中协调、校方如何选摘合适的讲者与议题。若政府能汲取四年前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之教训,莫再强推,相信香港学生能以因此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