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体系趋完善 决定香港命运的改革需要提速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23年区议会选举被治港者视为完善选举制度、落实地区治理架构的“最后一公里”,虽然此次选举投票率不高,但与当局预期目标相差不远。处在当前特殊历史阶段,这已相当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让区议会回归地区“服务”和“咨询”组织定位。

除却2019年,区议会选举并不是政治目的性很强的选举活动。放在今天就会更加清晰,这是“完善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讲话中,对香港提出“四点希望”,包括“着力提高治理水准”,他要求香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

从实施《香港国安法》到完善两场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都属于“完善治理体系”范畴,但“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才是决定香港柳暗花明的大本大宗。“治理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知名的研究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在香港大学创立“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简介中就这样写道,“今日的香港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更适合成为研究中国与世界治理问题的国际枢纽”。

经过十多年澎湃激烈的政治热情,以及2019年的社会大动荡,香港不可能再固守其成。原教旨资本主义高墙、极端失衡的财富分配、高昂的生活成本恶循等都决定了香港要动大手术,治理必须成为香港起死回生的简明要义。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今年4月份的国安教育日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香港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大家需要时刻警惕街头暴力卷土重来、警惕‘软对抗’暗中作乱、警惕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这说明中央非常清晰香港的根本问题依旧严重并没有根本性扭转,治理体系的完善只是把港人冲天怨气的火焰压在井盖下面,井下暗流涌动依旧活跃。

目前建制派已经赢得选委会和立法会、区议会的绝对多数,全面掌控了香港的管治。这个管治群体最近几年强调更多的是“爱国爱港”,而很少谈及改革和治理方略。就如同正确认识一国两制——“一国”是基础和前提,“两制”决定了香港高度自治权和特殊性,“爱国者治港”亦然,不能只停留在“爱国者”狭隘的理解中。

从历史看,香港的治理与发展一直由特区政府与建制派掌握,虽然有泛民主派的掣肘,但并未丧失政治主导权。香港之所以深层次矛盾不断恶化,恰恰是香港的治理出现了重大问题,建制派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从现实看,目前的建制派系并未因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而作出实质性的检讨与内部革新,区议会选举的投票率也能说明,骚乱四年后建制派并没有从过往支持“泛民主派”的群体那里赢得多少认可。可以说,建制派只是借助选举制度改革在不断固化政治利益,固化利益藩篱。香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仍未得到处理,反而要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新压力。香港人周末蜂拥到深圳等地消费娱乐,就是香港经济出现重大问题的一个信号。

12月10日举行的区议会选举是改制后“完善治理体系”最后一步,但决定香港未来命运的是治港机构、建制派系能否展现强烈的革新意识、坚定的改革魄力与坚实的治理能力。治港的新框架搭好了,治港者有能力解决问题吗?能够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吗?能够通过改革融合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群,重构新发展利益格局,而不是让香港人又再掉入另一个深井吗?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