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国两制” 共建“一带一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表示香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在说得客气。

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表示,“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丁薛祥现在于其后加上一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为重要功能”,不但重申了香港独特地位的重要性,更折射出“一国两制”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系。

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是要失去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两制”优势。恰恰相反,香港的独特性、自由开放的环境,正正是国家发展大局所需要的元素。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中,尤其如是。

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9月13日开幕,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透过视像发表了主旨演讲。(梁鹏威摄)

丁薛祥举出的“四点希望”,包括希望香港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经贸网络;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资金融通;希望香港聚集专业服务,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以及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

虽然特首李家超提到,他已经分别出访中东和东盟三个成员国,开拓合作空间,香港政府亦正争取尽早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与更多国家和经济体商讨签订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但单是带领大湾区合作、连结内地与世界各地的工作已经难言足够,否则中央政府何须出手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

又如加强友好城市交流,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不管是否美国政府有意抹黑、分化,不少国家在2019后对于香港和内地的印象转差确是事实。更何况就算不计地缘政治因素,投资、贸易本来就存有一定的竞争性。美国继借着七国集团发起“全球基建和投资伙伴关系”项目后,近日又再推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香港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更须把握好中外文明交流的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十年,除了西方个别人士抹黑为债务陷阱之外,不少人亦误以为只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建投资,让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受益。实际上,“一带一路”更是另一种经济学的实践,另一种国际关系的构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获取互利共赢的经济效应,协助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升级,缩小国际间的发展鸿沟,让亚欧非陆锁国享受开放发展的经济红利。

不管过去十年多少进展,要带动“一带一路”国家追赶发展、更公平地分享经济成果,现在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新任“一带一路”专员在本月履新,香港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和营商环境,“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为重要功能”,不只社会有期望,中央的要求相信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