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港珠澳大桥沦“豆腐渣” 又是中资的问题?
港珠澳大桥的混凝土测试涉嫌造假,廉政公署于本周二(5月23日)公布拘捕两名涉事的承判商高层及19名职员。港珠澳大桥过去负面新闻不断,除了严重超支、致命意外频生,现时更被揭施工质量很可能不合格。虽然有人质疑,港珠澳大桥的工程质量,以至近年本港大型建筑工程流弊丛生,和内地建筑商大量承接香港工程有关,将“豆腐渣”工程问题带到香港。惟更须问的,其实是负责监管的港府为何每每被蒙在鼓里,到东窗事发才如梦初醒?
工程质素参差 又是中资问题?
对于这次事件,涉事的承办商是一家负责检测工作的顾问公司,公众自然有一个疑问,就是这家公司为何、为谁在检测过程中造假?当中是否涉及贪污,掩饰工程质量不合格?又或是如一些业内人士所指,有机会是因为贪方便,顾问公司才杜撰报告?对此,廉署固然有责任,向公众详加解释。
然而,在事件被披露后,有人将矛头指向内地的建筑公司,更指在回归后,香港政府大开中门将基建生意交由内地公司负责,令工程质素下降,将内地的“豆腐渣”劣质工程带到香港。这种心态或许是出于近年有关建筑质量的事故,往往见到内地公司的身影;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事件厘清前,公众实不宜妄下判断。
须知,早在港英年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地建筑公司承接政府工程。观乎立法会文件,当年赤𫚭角机场、东涌发展计划的部分工程,也由内地公司独力或联营承办,故将港珠澳大桥的问题,简单地归咎回归后内地公司“污染”香港,实在欠缺根据。
更何况,此说未免忽略、甚至蒙蔽了问题的本因,就是工程项目花费甚巨,且难以监控。为求利润,行内一些害群之马会藉“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情况可谓“不分国界”。就像涉及铅水事件的承建商,除了内地公司外,也有港资公司,在外国方面,就连以工程质量见称的日本,也曾在2015年发生大规模的短桩事件。
因此,就算是哪个国家的公司承办工程,政府都必须严控建筑过程,以防偷工减料;在近年来发生多宗的建筑事故,明显就是政府未有尽其监管之责。
【港珠澳桥贪污案】政府消息:工程涉贪 如天颂苑短桩丑闻翻版
吸收铅水事件教训 纸上监管不可再
事实上,香港政府监管工程不力的问题,已非新鲜事。除了近年来屡屡被揭工程超支,在回归初期更出现短桩事件。而在早前的铅水事件上,政府委托进行的独立调查报告亦指出,政府往往依赖承判商,只进行“纸上监管”,只要承判商说合格,政府官员就糊里糊涂地签纸作实,以致每每后知后觉。在铅水事件上,政府官员竟一直未有发现水管含铅,在不少屋邨入伙、市民饮了不知多少杯铅水后,才由民主党揭发事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显非市民所能接受。
在这次事件上,政府官员的态度与铅水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就是在大桥几近落成后才发现事件。政府明知工程“出蛊惑”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特别是对于港珠澳大桥这般的重点工程,何以不能更主动监察工程进度与每个检测细节,防止类似的造假事故又再发生?到底要发生多少次同类事件、问题要多严重,政府才能痛改前非?
尤有甚者,涉事的承判商过去曾承接包括第二期第一阶段梅窝改善工程的设计、监督、古洞南设立农业园等工程等等,现时该公司承办的工程是否涉及同类事件,对市民有多大影响,尚属未知,惟这事件已令市民胆战心惊。故政府必须下定决心,检讨监察程序,不能在每次工程出事后,以工程外判为由卸责,而是要更主动、积极地监控各项工程,免让香港再次蒙污。
事件影响甚巨 须防患于未然
在另一方面,改革现时招标程序、准则,已是刻不容缓。按理而言,港珠澳大桥是大湾区的重要一环,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该工程也由珠海、澳门联合兴建,一旦港方的工程进度出现问题,将牵连甚广,故港府必须严加监控,更要找来具质素的承建商负责。日后在政府的招标过程中,应将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过往的纪录,有否在本港或外地涉及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等,作为更加重要的考虑因素。
综观港珠澳大桥的施工过程,实在难让人满意。这令人怀疑,在这次工程,政府是否有考虑到承建商的往绩,还是只考虑价钱,而忽略了工程质量。更令人关心的是,在港珠澳大桥多宗事故发生后,政府如何从机制上确保工程质量合格,避免再因官员懒政、疏忽监管,导致工程质量接二连三出现问题?有关当局必须清晰交待,挽回市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