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林郑组班】新班子旧面孔 没期望至少没失望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二(5月23日),《香港01》报道,林郑月娥三司十三局组班基本完成。观乎名单,除了任内负面新闻不断的陈茂波,与民望不济的刘江华留任较惹争议外,其他问责官员都如外界所料,以副局长、公务员为主。可以说,纵然这名单难以令人联想到林郑强调的“施政新风格”,但是对于在竞选期间闹得满城风雨的她来说,正因为公众对新班子没太大期望,一个平平无奇的问责团队,反而能为她带来较平稳的开局。

林郑月娥(资料图片)

添马“厨房”热烫 “衰工”难觅人才

林郑月娥早前曾言,她组班过程颇为艰难,这相信和她的人脉以及待人接物的技巧不无关系。无可否认,林郑月娥过去以“好打得”见称,具执行决心,但对于她的同僚来说,由于她坚持己见、甚至略带偏执,容易令人吃不消。个中显例就是过去与林郑同属政改三人组的政制局长谭志源,就曾表明与林郑“步伐不同”,不留任下届政府。因此之故,林郑纵然希望找来社会贤达加入新班子,结果却只能找到旧面孔入阁。

更何况,从过去的经验得知,问责局局长、司长绝对不是一份好工,对于养尊处优的专业人士,就更是如此。须知,问责官员要到立法会回应质询,更要面对公众批评,乃至承受激进政客的肢体冲击。比起出任问责官员,一些有志服务社会的商界、专业界别人士,似乎更合适出任咨询机构、行政会议等职位。

梁锦松于2003年涉偷步买车而下台,任内只发表过两份预算案。(路透社)

没期望至少没失望 林郑因祸得福?

但从另一角度看,新班子平平无奇,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实过去也不乏具社会地位的人士加入政府,效果却是好坏参半。成立高官问责制的董建华,曾找来何志平、马时亨、梁锦松等人加入问责班子,不少港人原期望他们能为管治带来新风气,结果他们对公共行政的“不熟书”、以至对为官操守欠缺理解,往往碰得焦头烂额。

以梁锦松为例,当年就因为偷步买车,被批评得体无完肤,间接令他下台。而马时亨对股市改革操之过急,任内发生的“仙股事件”,更是引发股灾,怨声载道。至于梁振英的新班子,则更成他上任后的计时炸弹,当中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在他入阁前,已被人力资源管理界的行内人认为他是能力平平之辈,这不难理解,对教育事务一窍不通的他上任后,何以会引发国教风波,一发不可收拾。

陈茂波坏消息见底 刘江华起码懂走位

故此,林郑月娥的“新班子”虽然未能给社会带来多少新鲜感,但至少由一些旧人,以至有相当资历的政务官出任局长,起码能大大降低因为未熟习官场文化、未代入官员角色,如过往一些“新面孔”般在上任初期爆出严重的“甩辘”问题。

更何况,虽然有人指,林郑班子的败笔之一,就是竟然留任过去屡屡传出负面新闻的陈茂波、民望偏低的刘江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关两人的坏消息已经见底。过去陈茂波出任发展局局长时,被揭涉及经营㓥房、囤地,又曾被指酒后驾驶,过去几年可谓差不多所有“黑材料”都已经曝光,按常理应该不会有甚么石破天惊的丑闻再爆出来。至于刘江华,固然他的公众形象一时间难以改变,但至少他作风低调,谨言慎行,开始摸索出担任问责官员的“求生之道”,他过渡至林郑班子后,相信也不会引发太大的政治风波--或者这样说,早已进入状态的刘江华,理论上应不至于如吴克俭上任初期般,因为“唔熟书”、不懂得官场规矩,又要林郑出手救亡。

董建华“脚痛”下台及今次梁振英放弃争取连任,均显示中央绝非不听香港民意。(Getty Images)

与其为新而新 不如旧人换新思维

林郑月娥的“新班子”固然无甚新鲜感可言,但与其“为新而新”,如董建华、梁振英大胆起用官场新鲜人而弄得状况连连,大量起用旧面孔,对林郑来说仍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选择,这大概就是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没有太大希望也没有甚么好失望的道理。

但是,林郑月娥不能只安于政治上的“稳稳阵阵”,她也不能忽视市民对社会的种种深层次结构矛盾已甚为不满。林郑过去曾承诺为社会带来改变,展现新施政作风、新政治思维,对此,她必须兑现承诺,带领她的“新班子”改变固化的思维,以旧的人选、新的想法,为香港寻觅出路。

获全国人大批准的政改方案在立法会“流产”,林郑任内会否重启?(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