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展望|别再蹉跎又一个十二年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即将于下个月的2月22日发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在电台节目中表示,今个财政年度出现过千亿元赤字已经在所难免,但会继续听取各界意见,期望能够同时做好为基层市民纾困和投资未来。另外,他又指出部分政党于闭门咨询时呼吁来年不要再派发消费券,以免对港府财政状况造成更大的压力。

过去的几个财政年度里,政府分别于2019-2020及2020-2021年度录得约106亿元及2,325亿元赤字,而上个2021-2022年度则录得约294亿元盈余。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估算,港府今个财政年度赤字有机会高达1,139亿元,亦即较去年政府预算的563亿元高出一倍以上,财政储备因此可能跌至8,432亿元水平。

财政危机毋须过虑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今个财政年度真的达到千亿赤字,储备总额其实依旧足以支援特区政府在零收入情况之下继续运作一年之久,并且水平仍跟受“占中”冲击后2015-2016财政年度的8,429亿元相若。既然当年大家坚信本港财政相当稳健,如今“复常”在即若还大谈财政危机,恐怕有点危言耸听。

陈茂波强调,制定预算案不能只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亦要知悉和处理市民眼前遇到的难处,这种想法是正确的。然而,有关措施需要注意真正“落地”惠民,别像“保就业”初期那样变成“保雇主”以外,精准把关也不能够异化成为苛设门槛。与此同时,长远基建投资亦要讲到做到、尽快推动落实,让社会看到具体进展和希望。

收支改革须提议程

当然,财政储备充裕,绝不代表没有地方存在进步空间。相反,港府过度依赖于卖地收入的弊病,过去几年可谓完全展现人前。就连反对当下加税或增设新税种的会计师公会,都同意已经是时间研究增加其他收入来源。虽然这几年预算案都有提及税改议题,但实际结果仍然是限于小修小补。

另一方面,从近几年疫下多项纾困与抗疫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来看,港府显然是愿意在紧急事态面前放手动用储备,可是巨额支出却又突显官员未能好好监控细部开销,例如“保就业”、消费券、抗疫车辆等皆先后被指行政费用过高或有浪费资源嫌疑。这样看来,比起在决定开展大项目与否的宏观层面来控制开支,官员们更应该改善对内部理财的微观控制才对。

十二年来不见大变

无独有偶,大年初二(1月23日)乡议局主席刘业强为香港来年运程向车公庙求签时,竟然得出跟十二年前相同的结果。那个时候的陈茂波仍然是立法会议员,并且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的检讨”议案,当中曾经促请政府全面检讨税制、避免过度依赖买地、明订财政储备水平,以至“研究使用税务措施来配合政府的经济和产业政策……解决贫穷问题和消弭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

时移世易,陈茂波自于2012年进入政府为官后,也都快有十二年了,然而当年提出的议案内容,似乎很大部分仍未“知行合一”。香港社会至今还是没有看到特区政府进行大规模的税改,或者拿出规范化的财政储备水平要求,遑论是从税收层面处理产业失焦、贫穷不公。希望司长能够尽快忆起初心、兑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