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乐邨伦常案|照顾者压力源于政策缺失
慈云山慈乐邨在星期日(12月12日)爆发伦常惨案,年逾七旬老夫妇涉嫌杀害47岁长期病患女儿,背后原因估计亦是不堪照顾压力。这已经是半年来第五宗怀疑亲属照顾者伤害致命的案件,对上一次则是月初湾仔男子刺死老年父亲之后纵火自尽。短时间内接连出现同类案件,揭示本港照顾者的压力濒临“爆煲”。
讽刺的是,上个月底立法会才刚通过“推行‘照顾者为本’政策”无约束力议案,促请政府“在经济、心理、社交、护理知识、资源配对和其他方面为照顾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而本星期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会议也安排了讨论“加强支援护老者及残疾人士照顾者”的议程,可惜这一切都来得太慢,而且似乎也无力阻止连串惨剧的发生。
调查统计落后不足
今次涉案家庭据称此前并无任何社工跟进,故很可能属于隐形高危个案。早前政府委托理工大学团队完成《香港长者及残疾人士照顾者的需要及支援顾问研究》报告,当中便提到首要局限在于“未能充分了解非服务使用者及隐蔽照顾者”,所以也特别建议要协助这些“隐蔽于社区或不视自己为照顾者的人士……主动识别自己的风险因素,继而在有需要时寻求专业协助”。
正如过去几年蕴酿帮助“㓥房”住户一样,我们如果真想协助这些隐蔽的照顾者,自然必须先调查清楚他们的境况。政府近年总算开始注意相关问题,例如统计处最近一次“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专题报告收集综合住户统计调查的资料,得出2020年有约20.4万残疾人士和24.8万长期病患者需要别人照顾;到去年的全港人口普查,又推算非工作人口内有约16.4万无酬照顾者。
不过,这些数字看来依然跟社会的认知存在差距。社联估算本地有约130万照顾者或有夸大之嫌,却能看出民间观感与官方统计的落差之大。再者当局调查确有明显缺失,除了欠缺具体的“照顾者”定义之外,专题报告每隔七、八年才做一次,普查数字也仅是涵盖非工作人口,忽略许多在职人士会兼任照顾者。为了准确认清相关问题,同类调查应该形成常规以及增加频度。
支援措施散乱离地
没有充足资料支持,自然难以产生对症下药方案。早前《施政报告》提出一些加强支援照顾者的政策措施,当中主要仍是以宣传教育、普及资讯、电话专线之类的被动服务为主。即将恒常化的四项经济援助试验计划,既设有低收入、严重残疾、有薪工作等门槛限制,名额、金额也都未足应付实际需要;尤其申请者不能同时领取其他社会保障一点更是“离地”至极,完全忽视前线照顾者的真正境况。
退一步说,就算津贴充足、支援到位,也不代表现时那些身兼全职又或“以老护老”、“以老护残”的照顾者,最后能够顺利获得照顾服务。一个前车之鉴就是港府自2013年推行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碍于地区资源分配不均、护理人手短缺,让许多年老市民空有服务券却始终等不到服务,甚至引来申诉专员主动调查。直接给长者的服务尚且如此,何况是供应更加短缺的照顾者支援呢?
归根究柢,照顾者的沉重压力,其实是人口老化与残疾者支援不足的延伸而已。治港者有着保障市民生活的责任,他们必须正视问题根源,别将照顾老弱视为市民自身家事。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讲话指出港府要满足让“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的民心,但要做到此点单靠一时“拆东墙补西墙” 势难如愿,唯有尽快制订一套支援老年人、残疾者与照顾者的整全政策方有望达成。